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研究 | 第9-11页 |
1.1.1、概述 | 第9-10页 |
1.1.2、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研究简史与进展 | 第10页 |
1.1.3、芳村及外围地区地质构造与成矿研究历史与进展 | 第10-11页 |
1.2 选题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7页 |
1.2.1、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2、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2.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2.4、研究区范围 | 第14-15页 |
1.2.5、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 | 第17-24页 |
2.1 地层 | 第17页 |
2.2 构造 | 第17-18页 |
2.2.1、褶皱 | 第17-18页 |
2.2.2、剪切带 | 第18页 |
2.2.3、断层 | 第18页 |
2.3 岩浆岩 | 第18-21页 |
2.3.1、鹅湖岩体 | 第18-21页 |
2.3.2、桃岭岩体 | 第21页 |
2.3.3、脉岩特征 | 第21页 |
2.4 变质作用 | 第21-22页 |
2.4.1、区域变质作用 | 第21-22页 |
2.4.2、接触变质作用 | 第22页 |
2.5 区域矿产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 | 第22-24页 |
2.5.1、区域矿产特征 | 第22-23页 |
2.5.2、成矿地质条件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矿区地质 | 第24-34页 |
3.1 地层岩石特征 | 第24页 |
3.2 构造特征 | 第24-30页 |
3.2.1、韧性剪切带 | 第24-25页 |
3.2.2、含脉挤压带 | 第25-28页 |
3.2.3、石英脉体期次及特征 | 第28-30页 |
3.2.4、其他断裂构造 | 第30页 |
3.3 岩浆岩 | 第30-31页 |
3.4 矿化特征及伴生的围岩蚀变 | 第31-34页 |
3.4.1、矿化特征 | 第31-32页 |
3.4.2、伴生的围岩蚀变 | 第32-34页 |
第四章 矿床特征分析 | 第34-57页 |
4.1 矿体特征 | 第34-36页 |
4.1.1、主矿体特征 | 第34-35页 |
4.1.2、次要矿体特征 | 第35-36页 |
4.2 矿石特征 | 第36-49页 |
4.2.1、矿石的矿物成份 | 第36-37页 |
4.2.2、主要矿物特征 | 第37-39页 |
4.2.3、矿石的结构构造 | 第39-41页 |
4.2.4、矿石的化学成份 | 第41-43页 |
4.2.5、金与多元素相关关系 | 第43-45页 |
4.2.6、金的赋存状态 | 第45-48页 |
4.2.7、矿物生成顺序及共生组合 | 第48-49页 |
4.3 矿石类型 | 第49-50页 |
4.3.1、矿石自然类型 | 第49-50页 |
4.3.2、矿石工业类型 | 第50页 |
4.4 矿体围岩及夹石 | 第50-52页 |
4.4.1、围岩岩性及矿物成分 | 第50页 |
4.4.2、围岩的化学成分 | 第50页 |
4.4.3、围岩的含矿性 | 第50-51页 |
4.4.4、围岩与矿体接触关系 | 第51页 |
4.4.5、矿体内夹层的岩性特征 | 第51-52页 |
4.5 矿床成因分析 | 第52-57页 |
4.5.1、成矿控制因素 | 第52-55页 |
4.5.2、矿床成因 | 第55页 |
4.5.3、找矿标志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深部找矿分析 | 第57-67页 |
5.1、从构造对矿化的控制探讨深部找矿的可能性 | 第57页 |
5.2、主要微量元素在矿床深部特征与深部找矿可能性分析 | 第57-62页 |
5.3、找矿远景评述 | 第62-67页 |
5.3.1、有利的找矿远景 | 第63-64页 |
5.3.2、不确定因素 | 第64页 |
5.3.3、找矿远景区划分 | 第64-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图版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硕士期间的文章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