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五位一体生产方式视域下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

ABSTRACT第4-5页
论文创新点摘要第6-12页
绪论第12-28页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2-13页
        (一)选题依据第12页
        (二)选题意义第12-13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3-24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3-14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第14-24页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第24-25页
        (一)文献研究法第24页
        (二)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第24-25页
        (三)比较分析法第25页
        (四)社会哲学大领域分析法第25页
    四、论文结构及创新点第25-28页
        (一)论文的结构第25-26页
        (二)论文的创新之处第26-28页
第一章 国家凝聚力的基本理论第28-47页
    一、国家凝聚力的概念界定第28-34页
        (一)国 家第28-31页
        (二)凝聚力第31-33页
        (三)国家凝聚力第33-34页
    二、国家凝聚力的历史唯物主义透视第34-43页
        (一)社会分工的“道德性”与国家凝聚力第34-37页
        (二)人的生存方式与国家凝聚力第37-40页
        (三)利益的存在与国家凝聚力第40-43页
    三、国家凝聚力的现实价值第43-47页
        (一)国家凝聚力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第43-44页
        (二)国家凝聚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44-45页
        (三)国家凝聚力是检验国家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第45-47页
第二章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理论基础第47-86页
    一、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国家凝聚力第47-58页
        (一)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基本内涵第47页
        (二)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构成要素第47-50页
        (三)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发展历程第50-54页
        (四)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基本特点第54-55页
        (五)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现实意义第55-58页
    二、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理论指导第58-79页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凝聚力思想第58-63页
        (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核心的国家凝聚力思想第63-73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理论第73-79页
    三、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理论借鉴第79-86页
        (一)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相关理论第79-80页
        (二)西方社会思潮中的相关理论第80-86页
第三章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建构方式第86-116页
    一、经济生产方式——建构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物质基础第87-93页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国家凝聚力增添新鲜活力第88-90页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奠定国家凝聚力的制度保证第90-93页
        (三)改革开放是推动国家凝聚力现代化的发展动力第93页
    二、政治生产方式——建构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根本保障第93-98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组织保障第94-96页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国家凝聚力的坚强核心第96-98页
        (三)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为国家凝聚力营造公正环境第98页
    三、文化生产方式——建构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精神引领第98-105页
        (一)思想道德建设为国家凝聚力提供思想保证第100-103页
        (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国家凝聚力提供智力支持第103-105页
    四、社会生产方式——建构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社会支撑第105-109页
        (一)民生建设是国家凝聚力的重要基础第106-107页
        (二)社会管理是国家凝聚力的必要条件第107-109页
    五、生态生产方式——建构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生态基础第109-115页
        (一)生态生产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第110-112页
        (二)生态文明制度是国家凝聚力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第112-115页
    六、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五位一体的建构第115-116页
第四章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镜鉴及启示第116-131页
    一、美国国家凝聚力的成因分析第116-119页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进国家认同第116-117页
        (二)建立核心价值体系,实现文化认同第117-118页
        (三)倡导民主与自由,加强政治认同第118-119页
    二、苏联国家凝聚力的聚合与散失第119-122页
        (一)苏联勃然而兴的力量源泉第119-120页
        (二)苏联国家凝聚力的支离破碎第120-122页
    三、日本国家凝聚力的时代变迁第122-126页
        (一)依靠民族精神崛起的“大和”民族第122-125页
        (二)当代日本国家凝聚力的艰难前行第125-126页
    四、美国、苏联和日本国家凝聚力建设对中国的启示第126-131页
        (一)必须提高公民国家意识,增强国家认同第126-128页
        (二)必须坚持以经济为中心,注重社会全面发展第128-129页
        (三)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第129-131页
第五章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发展境遇第131-141页
    一、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时代机遇第131-134页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快速稳步发展第131-132页
        (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稳健有序推进第132-133页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持续繁荣拓展第133-134页
    二、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现实挑战第134-141页
        (一)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两极分化第134-136页
        (二)执政党内腐败现象的存在第136-137页
        (三)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第137-138页
        (四)社会发展中公平正义的缺失第138-139页
        (五)国家建设面临严峻生态问题第139-141页
第六章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提升路径第141-155页
    一、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方式提高国家经济质量第141-143页
        (一)加快转变人的发展理念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第142页
        (二)加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第142-143页
        (三)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第143页
        (四)建设“两型”社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目标第143页
    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式增进国家政治认同第143-147页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凝聚力建设第144-145页
        (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第145-146页
        (三)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第146-147页
    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式凝聚社会全面共识第147-149页
        (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147-148页
        (二)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第148-149页
        (三)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第149页
    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方式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第149-152页
        (一)改善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第150页
        (二)激发社会治理主体活力第150-151页
        (三)完善对于社会矛盾的解决机制第151页
        (四)建立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第151-152页
    五、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方式保证国家之永续发展第152-155页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做好土地的开发与规划第152页
        (二)避免资源的浪费,全面变更资源利用途径第152-153页
        (三)加强对污染的防护措施,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第153-154页
        (四)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第154-155页
结论第155-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67页
    一、著作第157-160页
    二、期刊与报纸论文第160-165页
    三、硕博论文第165-167页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67-168页
致谢第168-171页
作者简介第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陆域居里面特征研究
下一篇:大气颗粒物浓度与元素β-X在线分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