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IMRT和IGRT放射治疗技术 | 第10-11页 |
1.3 自适应放射治疗概述 | 第11页 |
1.4 自适应放射治疗方法及现状 | 第11-13页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1.5.1 宫颈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研究 | 第13页 |
1.5.2 宫颈癌调强放疗过程中靶区和危及器官体积和空间位置变化研究 | 第13页 |
1.5.3 自动勾画软件在宫颈癌器官勾画中的应用 | 第13页 |
1.5.4 运用脚本的宫颈癌调强放疗自动化设计 | 第13-14页 |
1.5.5 宫颈癌自适应调强放疗研究 | 第14页 |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第2章 宫颈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研究 | 第15-1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5-17页 |
2.1.1 临床资料 | 第15页 |
2.1.2 操作流程 | 第15-16页 |
2.1.3 统计学处理 | 第16-17页 |
2.2 结果 | 第17页 |
2.3 讨论 | 第17-18页 |
2.4 小结 | 第18-19页 |
第3章 宫颈癌调强放疗中靶区及OAR体积和位置变化研究 | 第19-2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3.1.1 设备条件 | 第19页 |
3.1.2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3.1.3 操作流程 | 第20-22页 |
3.2 结果 | 第22-25页 |
3.2.1 体积变化 | 第22-25页 |
3.2.2 体积变化率 | 第25页 |
3.2.3 DICE参数 | 第25页 |
3.3 讨论 | 第25-26页 |
3.4 小结 | 第26-28页 |
3.4.1 体积变化 | 第26页 |
3.4.2 体积变化率(△V%) | 第26-27页 |
3.4.3 DSC参数 | 第27-28页 |
第4章 自动轮廓勾画软件在宫颈癌器官勾画中的应用 | 第28-3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4.1.1 一般患者资料 | 第28页 |
4.1.2 ABAS软件 | 第28页 |
4.1.3 靶区勾画 | 第28页 |
4.1.4 ABAS软件自动勾画流程 | 第28-29页 |
4.1.5 自动勾画评估指标 | 第29页 |
4.1.6 统计学处理 | 第29页 |
4.2 结果 | 第29-31页 |
4.3 讨论 | 第31-32页 |
4.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5章 运用脚本的宫颈癌自动化计划设计 | 第33-4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8页 |
5.1.1 研究对象和设备 | 第33页 |
5.1.2 CT定位 | 第33页 |
5.1.3 靶区和危及器官勾画 | 第33页 |
5.1.4 计划设计过程和脚本记录 | 第33-38页 |
5.1.5 计划评估 | 第38页 |
5.2 结果 | 第38-41页 |
5.2.1 脚本步骤 | 第38-39页 |
5.2.2 计划对比结果 | 第39-41页 |
5.3 讨论 | 第41-42页 |
5.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6章 宫颈癌自适应放疗研究 | 第43-49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6.1.1 一般临床资料和仪器设备 | 第43页 |
6.1.2 CT定位与CBCT图像的收集和融合 | 第43页 |
6.1.3 计划设计和剂量叠加 | 第43-45页 |
6.1.4 计划评价指标 | 第45页 |
6.1.5 统计学分析 | 第45页 |
6.2 结果 | 第45-47页 |
6.2.1 肿瘤靶区HI指数 | 第45-46页 |
6.2.2 肿瘤靶区剂量参数 | 第46页 |
6.2.3 正常组织受量变化 | 第46-47页 |
6.3 讨论 | 第47-48页 |
6.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0页 |
7.1 总结 | 第49页 |
7.2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