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河浪山节节日民俗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9-10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四、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 第13-1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二) 基本思路 | 第14-15页 |
五、本论文使用的地方概念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夏河浪山节节日民俗的生成语境 | 第16-26页 |
一、夏河地区浪山节的文化空间 | 第16-22页 |
(一) 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空间形成的影响 | 第16-18页 |
(二) 浓郁的藏传佛教文化环境 | 第18-20页 |
(三) 多民族共生的文化格局 | 第20-22页 |
二、浪山节由来的口头传说 | 第22-26页 |
(一) 煨龙桑、念龙经的传说故事 | 第22-23页 |
(二) 僧人“采薪”、“化缘”法 | 第23-24页 |
(三) 闭关修行前的郊游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夏河浪山节的地方认同 | 第26-45页 |
一、寺院的浪山节 | 第26-30页 |
(一) 僧人(阿恪)的浪山节 | 第27-29页 |
(二) 尼僧(阿尼)的浪山节 | 第29-30页 |
二、俗民的浪山节 | 第30-38页 |
(一) 村里集体的浪山节 | 第31-33页 |
(二) 小家庭的浪山节 | 第33-35页 |
(三) 回、汉家庭的浪山节 | 第35-38页 |
三、浪山期间的民俗活动与禁忌 | 第38-45页 |
(一) 浪山期间的民俗活动 | 第38-40页 |
(二) 浪山期间的民俗禁忌 | 第40-45页 |
第四章 夏河地区浪山节的文化内涵 | 第45-49页 |
一、浪山节的文化表达 | 第45-46页 |
二、不变的游牧情结 | 第46-47页 |
三、从浪山节到香浪节的转变 | 第47-49页 |
余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一 夏河地区浪山节节日民俗调查提纲 | 第54-56页 |
附录二 夏河地区浪山节节日民俗调查问卷 | 第56-58页 |
在校科研、学习情况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