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20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一、关于网络公共事件的研究 | 第10-12页 |
二、关于网络动员的研究 | 第12-14页 |
三、关于情感动员的研究 | 第14-16页 |
第三节 核心概念 | 第16-17页 |
一、网络公共事件的内涵 | 第16-17页 |
二、情感动员的内涵 | 第17页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第17-2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研究案例的选取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情感动员的变迁:从现实世界到虚拟空间 | 第20-27页 |
第一节 情感动员的历史考察 | 第20-22页 |
第二节 网络时代情感动员的新发展 | 第22-27页 |
第二章 网络公共事件中情感动员的机制、要素与策略 | 第27-52页 |
第一节 网络公共事件中情感动员的机制 | 第27-44页 |
一、草根网民的宣泄狂欢:“东莞扫黄事件”中的情感动员 | 第27-35页 |
二、弱势群体的维权抗争:“南京护士被打事件”中的情感动员 | 第35-44页 |
第二节 网络公共事件中情感动员的要素 | 第44-48页 |
一、网络意见领袖:网络公共事件中情感动员的助推器 | 第44-45页 |
二、网民群体:网络公共事件中情感动员的中坚力量 | 第45页 |
三、同情、怨恨、戏谑:网络公共事件中情感动员的话语表达风格 | 第45-48页 |
第三节 网络公共事件中情感动员的策略 | 第48-52页 |
一、集体认同感的建构:划分“我们”与“他们”的边界 | 第49-50页 |
二、情景的建构:煽情与污名化 | 第50-52页 |
第三章 网络公共事件中情感动员的内外因素 | 第52-60页 |
第一节 社会因素:深层社会语境的孕育 | 第52-54页 |
一、转型期社会积聚矛盾的溢出效应 | 第52-53页 |
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 | 第53-54页 |
第二节 网络环境因素:互联网特性与网络现象的双重驱动 | 第54-57页 |
一、互联网本身的特性决定 | 第54-55页 |
二、网络环境中“扯淡”现象成为常态 | 第55-56页 |
三、网络环境中奇观化叙事充斥 | 第56-57页 |
第三节 受众因素:群体属性与网民心理的共同推动 | 第57-60页 |
一、网民群体本身的属性决定 | 第57页 |
二、集体无意识的驱动 | 第57-58页 |
三、相对剥夺感的刺激 | 第58-59页 |
四、罗宾汉情结的推动 | 第59-60页 |
第四章 网络公共事件中情感动员的现实影响 | 第60-67页 |
第一节 网络公共事件中情感动员的意义 | 第60-63页 |
一、排解不良情绪,消解社会冲突 | 第60-61页 |
二、反映社会问题,促进事件解决 | 第61-62页 |
三、保护弱势群体,进行社会监督 | 第62-63页 |
第二节 网络公共事件中情感动员的风险 | 第63-67页 |
一、造成群体极化——虚拟世界的情绪狂欢 | 第63-64页 |
二、诱发网络暴力——非理智情绪下的群体失范 | 第64-65页 |
三、滋生网络谣言——情感动员中的常见“剧目” | 第65-66页 |
四、激化网络民粹主义——情绪渲染下简单的“二元对立” | 第66-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后记 | 第76-77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