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页 |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7-20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基本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20-30页 |
2.1 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的基本理论 | 第20-22页 |
2.1.1 资源型地区 | 第20-21页 |
2.1.2 绿色发展 | 第21-22页 |
2.2 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理论 | 第22-26页 |
2.2.1 熵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原理 | 第22-23页 |
2.2.2 耗散结构理论 | 第23-26页 |
2.3 应用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分析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 | 第26-27页 |
2.3.1 资源型地区的熵分析 | 第26页 |
2.3.2 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满足耗散理论的条件 | 第26-27页 |
2.4 文献综述 | 第27-30页 |
2.4.1 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的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2.4.2 熵理论对宏观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2.4.3 耗散结构理论对宏观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 | 第29页 |
2.4.4 文献述评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基于熵值法的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 第30-36页 |
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0-31页 |
3.2 熵值评估法简介 | 第31-32页 |
3.2.1 熵值评估法的基本原理 | 第31页 |
3.2.2 熵值评估法的计算 | 第31-32页 |
3.3 绿色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32-36页 |
3.3.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32-33页 |
3.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36页 |
第四章 基于熵值法的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评价研究 | 第36-46页 |
4.1 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的现状、原因、以及绿色发展的必要性 | 第36页 |
4.2 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的整体评价 | 第36-46页 |
4.2.1 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36-37页 |
4.2.2 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绩效评价分析 | 第37-46页 |
第五章 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46-50页 |
5.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第46-47页 |
5.2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 第47-48页 |
5.3 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 第48页 |
5.4 探索差异化的绿色发展之路 | 第48-50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8-61页 |
附录 各指标的无量纲化结果 | 第6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