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视角下的A市未成年人保护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7页 |
| 第一节 论文选题与意义 | 第7页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7-12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三、总结与述评 | 第12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 | 第12-14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二、理论视角 | 第14页 |
| 第四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框架 | 第14-17页 |
| 一、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 二、内容框架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宏观系统下的未成年人保护 | 第17-26页 |
| 第一节 预防性保护 | 第17-20页 |
| 一、突出文化正功能 | 第17-18页 |
| 二、夯实政府保护基础 | 第18-20页 |
| 第二节 预防性保护失调 | 第20-24页 |
| 一、多元文化与保护目标冲突 | 第20-21页 |
| 二、政府功能与现实需求矛盾 | 第21-24页 |
| 第三节 干预性保护 | 第24-26页 |
| 一、寻求文化与制度的契合 | 第24页 |
| 二、创建职能与体系的链接 | 第24-25页 |
| 三、实现人才与需求的统一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中观系统下的未成年人保护 | 第26-34页 |
| 第一节 预防性保护 | 第26-28页 |
| 一、注重社区保护 | 第26-27页 |
| 二、凸显社会组织服务性 | 第27页 |
| 三、提高学校保护能力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预防性保护失控 | 第28-31页 |
| 一、社区保护功能失调 | 第29页 |
| 二、社会组织处境困惑 | 第29-30页 |
| 三、学校保护负功能 | 第30-31页 |
| 第三节 干预性保护 | 第31-34页 |
| 一、促进资源整合 | 第31-32页 |
| 二、完善学校教育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微观系统下的未成年人保护 | 第34-49页 |
| 第一节 预防性保护 | 第34-39页 |
| 一、家庭功能奠定生存基础 | 第34-38页 |
| 二、同辈群体促进模仿学习 | 第38-39页 |
| 第二节 预防性保护失灵 | 第39-46页 |
| 一、家庭保护失能 | 第39-45页 |
| 二、同辈群体反功能 | 第45-46页 |
| 第三节 干预性保护 | 第46-49页 |
| 一、增强家庭功能 | 第46-48页 |
| 二、营造健康同辈群体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 第49-52页 |
| 第一节 总结 | 第49-51页 |
| 一、建立未成年人保护“自系统” | 第49-50页 |
| 二、以预防性保护为重,落实干预性保护 | 第50页 |
| 三、以家庭保护为主,各系统要素共同参与 | 第50-51页 |
| 第二节 反思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