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7页 |
1.1 选题依据和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11-13页 |
1.2 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量 | 第13-15页 |
1.2.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2.2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4-15页 |
1.3 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第17-22页 |
2.1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特征 | 第17-18页 |
2.2 祁连-海原断裂带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2.3 冷龙岭断裂地质概况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断裂几何展布与地质地貌断错特征 | 第22-37页 |
3.1 老虎沟区段 | 第22-23页 |
3.2 讨拉沟区段 | 第23-28页 |
3.3 他里花沟柴陇区段 | 第28-30页 |
3.4 牛头沟区段 | 第30-33页 |
3.5 楚马源区段 | 第33-35页 |
3.6 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断裂滑动速率确定 | 第37-56页 |
4.1 滑动速率确定方法 | 第38-44页 |
4.1.1 阶地陡坎的上下阶地定年 | 第39-40页 |
4.1.2 阶地陡坎的相关沉积物堆积时代 | 第40-42页 |
4.1.3 阶地陡坎的退化模拟定年 | 第42-43页 |
4.1.4 断裂上下游阶地陡坎的穿时性 | 第43页 |
4.1.5 小结 | 第43-44页 |
4.2 牛头沟地区 | 第44-50页 |
4.2.1 位错演化模式分析 | 第44页 |
4.2.2 位错量恢复测量 | 第44-47页 |
4.2.3 位错开始的时间约束 | 第47-49页 |
4.2.4 滑动速率估算 | 第49-50页 |
4.3 柴陇地区 | 第50-56页 |
4.3.1 位错演化模式分析 | 第50-51页 |
4.3.2 位错量恢复测量 | 第51页 |
4.3.3 位错开始的时间约束 | 第51-54页 |
4.3.4 滑动速率估算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冷龙岭断裂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应变分配中的作用 | 第56-59页 |
5.1 气候对地貌演化的影响 | 第56页 |
5.2 与本地区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56-57页 |
5.3 地质速率与GPS速率对比分析 | 第57-58页 |
5.4 祁连-海原断裂带滑动速率分布特征 | 第58-59页 |
第六章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级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 | 第59-72页 |
6.1 门源MS6.4级地震概况 | 第59-60页 |
6.2 区域地震构造背景 | 第60-64页 |
6.2.1 主要活动断裂 | 第60-63页 |
6.2.2 区域动力学背景 | 第63-64页 |
6.3 震中及邻近地区断裂活动性与发震能力 | 第64-67页 |
6.3.1 冷龙岭断裂 | 第64-65页 |
6.3.2 冷龙岭北侧断裂 | 第65-67页 |
6.4 门源MS6.4级地震发震构造讨论 | 第67-71页 |
6.4.1 发震构造 | 第67-69页 |
6.4.2 冷龙岭断裂与冷龙岭北侧断裂构造作用 | 第69-71页 |
6.5 结论 | 第71-72页 |
第七章 初步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 第72-74页 |
7.1 初步认识 | 第72-73页 |
7.2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