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45页 |
1.1 植物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1.1.1 天然产物 | 第13-15页 |
1.1.2 基因簇参与植物天然产物的合成 | 第15-20页 |
1.2 植物中三萜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1.2.1 三萜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 第21-24页 |
1.2.2 三萜化合物的代谢工程 | 第24-26页 |
1.3 葫芦素的研究进展 | 第26-37页 |
1.3.1 葫芦素的分类 | 第26-33页 |
1.3.2 葫芦素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33-34页 |
1.3.3 葫芦素的合成代谢研究 | 第34-36页 |
1.3.4 黄瓜中葫芦素的研究现状 | 第36-37页 |
1.4 天然产物的合成生物学 | 第37-42页 |
1.4.1 合成生物学概念 | 第37-38页 |
1.4.2 合成生物学有关评论 | 第38页 |
1.4.3 天然产物的发掘 | 第38-39页 |
1.4.4 新天然产物的设计 | 第39-40页 |
1.4.5 天然产物工程菌的构建 | 第40页 |
1.4.6 酵母中组装植物代谢物合成路径 | 第40-42页 |
1.5 次级代谢产物的转运 | 第42-44页 |
1.5.1 次生代谢中液泡的功能 | 第43页 |
1.5.2 生物碱的转运 | 第43页 |
1.5.3 酚类化合物的转运 | 第43-44页 |
1.5.4 萜类化合物的转运 | 第44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44-45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5-6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5-50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45页 |
2.1.2 菌株与载体 | 第45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2.1.4 化学试剂 | 第45页 |
2.1.5 常用培养基配制 | 第45-46页 |
2.1.6 常用抗生素配制 | 第46页 |
2.1.7 常用溶液配制 | 第46-5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0-66页 |
2.2.1 植物材料的栽培 | 第50页 |
2.2.2 常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 第50-55页 |
2.2.3 常用蛋白实验方法 | 第55-57页 |
2.2.4 酵母单杂交技术 | 第57页 |
2.2.5 凝胶阻滞 | 第57-58页 |
2.2.6 烟草荧光素酶表达实验 | 第58-59页 |
2.2.7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 第59-61页 |
2.2.8 黄瓜叶片干旱及ABA处理 | 第61页 |
2.2.9 黄瓜瞬时表达实验 | 第61页 |
2.2.10 ACT蛋白体外酶促反应 | 第61-62页 |
2.2.11 常用的代谢分析方法 | 第62页 |
2.2.12 代谢产物分离纯化 | 第62-63页 |
2.2.13 黄瓜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63-64页 |
2.2.14 亚细胞定位 | 第64页 |
2.2.15 酵母微粒体囊泡膜体系 | 第64页 |
2.2.16 蟾蜍卵母细胞体系 | 第64-66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66-99页 |
3.1 Bi催化苦味素生物合成的第一步 | 第66-69页 |
3.1.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与叶片苦味表型相关联的变异位点 | 第66-67页 |
3.1.2 Bi基因编码葫芦二烯醇合成酶 | 第67-69页 |
3.2 Bl调控黄瓜叶片中苦味素的合成 | 第69-72页 |
3.2.1 利用突变体发现黄瓜叶片特异表达的转录因子Bl | 第69-70页 |
3.2.2 Bl基因过表达能够恢复突变体的苦味表型 | 第70-71页 |
3.2.3 Bl能够直接激活Bi基因的表达 | 第71-72页 |
3.3 Bt调控黄瓜果实中苦味素的合成 | 第72-77页 |
3.3.1 Bt基因在黄瓜野生果实中特异表达 | 第72-75页 |
3.3.2 挖掘与果实苦味表型相关联的遗传变异位点 | 第75页 |
3.3.3 Bt基因过表达能够恢复果实苦味表型 | 第75-76页 |
3.3.4 Bt能够直接激活Bi基因的表达 | 第76-77页 |
3.4 9个合成基因构成苦味素的合成路径 | 第77-92页 |
3.4.1 苦味素合成基因的挖掘 | 第77-83页 |
3.4.2 Csa3G903540催化苦味素合成的第二步 | 第83-86页 |
3.4.3 Csa6G088160催化苦味素合成的第三步 | 第86-88页 |
3.4.4 Csa6G088700催化苦味素合成的最后一步 | 第88-91页 |
3.4.5 苦味素生物合成路径 | 第91-92页 |
3.5 CsABC1负责黄瓜叶片中苦味素的转运 | 第92-99页 |
3.5.1 挖掘与苦味素转运相关的基因 | 第92-93页 |
3.5.2 CsABC1定位在液泡膜上 | 第93-95页 |
3.5.3 CsABC1过表达促进苦味素合成 | 第95-96页 |
3.5.4 CsABC1的功能验证 | 第96-98页 |
3.5.5 CsABC1的转运驱动力及米氏常数Km | 第98-9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99-103页 |
4.1 大数据与植物生物学研究 | 第99页 |
4.2 黄瓜苦味合成的双调控 | 第99-100页 |
4.3 葫芦素的合成生物学与抗癌活性 | 第100页 |
4.4 黄瓜无苦味果实驯化过程 | 第100-101页 |
4.5 黄瓜利用转运蛋白解除苦味毒性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7页 |
附录 | 第117-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作者简历 | 第137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