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第一章 朱正茂、中华环保联合会与江阴港集装箱公司环境污染侵权纠纷案的基本情况与分析焦点 | 第13-18页 |
一、案件情况回顾 | 第13-14页 |
(一) 案件缘起 | 第13页 |
(二) 提起诉讼 | 第13-14页 |
二、审理情况梳理 | 第14-16页 |
(一) 启动诉讼 | 第14页 |
(二) 原告提出采取强制措施的请求及法院处理 | 第14-15页 |
(三) 法庭审理与合议庭评议意见 | 第15-16页 |
(四) 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 第16页 |
三、案件焦点预设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本案焦点的法律分析及考察 | 第18-32页 |
一、焦点一:本案是否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环境公益诉讼 | 第18-25页 |
(一) 环境公益诉讼之界定标准 | 第18-23页 |
(二) “破冰”案之定性 | 第23-25页 |
二、焦点二:中华环保联合会是否具有原告主体资格 | 第25-28页 |
(一) 原告主体资格研究的始点——环境权 | 第25页 |
(二) 原告主体资格研究的根据——环境诉权 | 第25-26页 |
(三) 环境诉权的障碍 | 第26页 |
(四) 中华环保联合会具有本案原告主体资格 | 第26-28页 |
三、焦点三:法院是否应当就原告提出采取强制措施的请求作出裁定 | 第28-30页 |
四、焦点四:环保审判庭为本案提供程序表达机制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本案引发的思考 | 第32-47页 |
一、思考之一:谁是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 | 第32-39页 |
(一) 域外相关制度考察 | 第32-34页 |
(二) 国内主流学说概述 | 第34-35页 |
(三) 个人观点论证 | 第35-39页 |
二、思考之二:揭开环保法庭的面纱 | 第39-44页 |
(一) 环保法庭的内生性困境 | 第41-42页 |
(二) 国外的环保法庭 | 第42-43页 |
(三) 环保法庭是应对环境危机的制度创新之作 | 第43-44页 |
三、思考结论:环保法庭助力环境公益诉讼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