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我国第三方支付的监管问题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实践背景第9-11页
        1.1.2 理论背景第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文献综述第12-15页
        1.3.1 关于第三方支付定义的文献综述第12-13页
        1.3.2 关于第三方支付监管的文献综述第13-15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5-17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页
        1.4.2 结构安排第15-16页
        1.4.3 技术路线第16-17页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17-18页
        1.5.1 可能的创新第17页
        1.5.2 存在的不足第17-18页
第2章 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基础理论第18-26页
    2.1 基于风险理论的分析第18-21页
        2.1.1 信用风险第18-19页
        2.1.2 流动性风险第19页
        2.1.3 技术风险第19-20页
        2.1.4 法律风险第20页
        2.1.5 操作风险第20-21页
    2.2 基于市场失灵理论的分析第21-24页
        2.2.1 外部性第21-22页
        2.2.2 信息不对称第22-23页
        2.2.3 公共产品第23页
        2.2.4 垄断和不完全竞争第23-24页
    2.3 基于金融监管理论的分析第24-26页
        2.3.1 偏重稳定型的金融监管理论第24-25页
        2.3.2 偏重效率型的金融监管理论第25页
        2.3.3 稳定和效率兼顾型的金融监管理论第25-26页
第3章 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的现状及国际比较第26-38页
    3.1 我国第三方支付的监管现状第26-30页
        3.1.1 市场准入第28页
        3.1.2 客户资金管理第28-29页
        3.1.3 消费者权益第29页
        3.1.4 反洗钱第29-30页
    3.2 美国监管经验第30-31页
        3.2.1 市场准入第30页
        3.2.2 客户资金管理第30页
        3.2.3 消费者权益第30-31页
        3.2.4 反洗钱第31页
    3.3 欧盟监管经验第31-33页
        3.3.1 市场准入第31-32页
        3.3.2 客户资金管理第32页
        3.3.3 消费者权益第32-33页
        3.3.4 反洗钱第33页
    3.4 三地监管模式的比较第33-38页
        3.4.1 相同点第34-35页
        3.4.2 不同点第35-36页
        3.4.3 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中存在的问题第36-38页
第4章 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的策略选择分析第38-51页
    4.1 基于静态博弈的策略选择第38-41页
        4.1.1 模型设定第38-39页
        4.1.2 支付矩阵第39页
        4.1.3 模型分析第39-40页
        4.1.4 模型结论第40-41页
    4.2 基于动态演化博弈的策略选择第41-51页
        4.2.1 复制动态方程第41-42页
        4.2.2 演化稳定策略第42-44页
        4.2.3 演变趋势分析第44-45页
        4.2.4 演化稳定均衡分析及数值仿真第45-49页
        4.2.5 模型结论第49-51页
第5章 完善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对策性建议第51-56页
    5.1 转变监管理念第51-52页
    5.2 加强信息披露第52-53页
    5.3 严控备付金管理第53-54页
    5.4 强化协调监管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第59-60页
后记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元性的组织特征前因和绩效结果:一项元分析
下一篇:行政即时强制权的法律规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