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Summary | 第5-7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脾虚证研究进展 | 第11-23页 |
1 模型建立与诊断标准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11-12页 |
·脾虚证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2 脾虚证内分泌功能的研究 | 第13-16页 |
·脾虚证与胃肠激素 | 第13-15页 |
·脾虚证与丘脑-垂体-腺体轴 | 第15-16页 |
3 脾虚证与免疫 | 第16-17页 |
4 脾虚证与微量元素 | 第17页 |
5 脾虚证与肌肉能量代谢的关系 | 第17-18页 |
6 脾虚证与消化吸收功能 | 第18-20页 |
7 问题与解决方法 | 第20-23页 |
·问题 | 第20-21页 |
·解决方法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利血平所致脾虚证大鼠抗氧化酶和相关代谢酶变化及胃肠宁对其的影响 | 第23-3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3-25页 |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方法 | 第24-25页 |
2 结果 | 第25-29页 |
·临床症状 | 第25页 |
·组织病理观察结果 | 第25-27页 |
·各组大鼠血浆中LDH、AKP、AchE 及CK 活性变化 | 第27-28页 |
·各组大鼠肝组织匀浆中SOD、MDA、GSH-Px、NOS 含量变化 | 第28-29页 |
3 讨论 | 第29-30页 |
4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苦寒泄下法所致脾虚大鼠消化酶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胃肠宁对其的影响 | 第31-40页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1-33页 |
·实验动物 | 第31页 |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31-32页 |
·方法 | 第32-33页 |
2 结果 | 第33-38页 |
·各组大鼠体质量的变化 | 第33-34页 |
·组织学观察结果 | 第34-37页 |
·各组大鼠消化酶的含量 | 第37-38页 |
3 讨论 | 第38-39页 |
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苦寒泄下法所致脾虚证大鼠胃肠激素和炎性细胞因子变化及胃肠宁对其影响 | 第40-4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实验动物 | 第40页 |
·实验仪器 | 第40-41页 |
·药物及试剂 | 第41页 |
2 方法 | 第41页 |
·造模及分组 | 第41页 |
·观测指标及方法 | 第41页 |
·统计方法 | 第41页 |
3 结果分析 | 第41-45页 |
·各组大鼠血清中IL-10、IL-1? 的变化 | 第41-43页 |
·各组大鼠回肠始段SP、VIP 含量的变化 | 第43-45页 |
4 讨论 | 第45-47页 |
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导师简介 | 第55-56页 |
个人简历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