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 | 第10-11页 |
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9页 |
1.1 集约化栽培模式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 稻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及净温室效应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 稻田生态系统CH_4排放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 第20-28页 |
1.3.1 稻田生态系统CH_4的产生、氧化与传输 | 第21-24页 |
1.3.2 稻田生态系统CH_4排放的影响因素 | 第24-28页 |
1.4 稻田生态系统N_2O排放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 第28-34页 |
1.4.1 稻田生态系统N_2O产生排放机制 | 第28-30页 |
1.4.2 稻田生态系统N_2O排放的影响因素 | 第30-34页 |
1.5 稻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研究进展 | 第34-35页 |
1.6 水稻苗床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进展 | 第35-36页 |
1.7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36页 |
1.8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1.9 技术路线 | 第37-3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9-51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9-41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41-45页 |
2.2.1 2011.4-2014.4三个双季稻轮作周期试验 | 第41页 |
2.2.2 不同育秧方式对双季稻苗床期温室气体排放影响试验 | 第41-45页 |
2.3 产量与氮肥农学利用率的测定计算 | 第45页 |
2.3.1 产量测定 | 第45页 |
2.3.2 氮肥农学利用率的计算 | 第45页 |
2.4 CH_4和N_2O排放通量观测 | 第45-47页 |
2.4.1 气体采集与分析 | 第45-46页 |
2.4.2 通量计算方法 | 第46-47页 |
2.5 双季稻生态系统净碳收支(NECB)和δSOC估算 | 第47-48页 |
2.6 净温室效应(N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计算 | 第48-49页 |
2.7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 第49页 |
2.8 气象因素 | 第49页 |
2.9 统计分析 | 第49-51页 |
第三章 不同氮肥水平集约化栽培模式双季稻生态系统CH_4排放规律研究 | 第51-61页 |
3.1 结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3.1.1 不同栽培模式水稻生长季CH_4排放规律 | 第51-56页 |
3.1.2 不同栽培模式休闲季CH_4排放规律及全年累积排放量 | 第56-57页 |
3.2 讨论 | 第57-60页 |
3.2.1 不同栽培模式对CH_4排放的影响 | 第57-58页 |
3.2.2 双季稻生态系统CH_4累积排放量及季节差异 | 第58-60页 |
3.3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不同氮肥水平集约化栽培模式双季稻生态系统N_2O排放规律研究 | 第61-71页 |
4.1 结果与分析 | 第61-66页 |
4.1.1 不同栽培模式水稻生长季N_2O排放规律 | 第61-65页 |
4.1.2 不同栽培模式休闲季N_2O排放规律 | 第65-66页 |
4.1.3 不同栽培模式双季稻生态系统全年N_2O排放量 | 第66页 |
4.2 讨论 | 第66-69页 |
4.2.1 不同栽培模式对N_2O排放的影响 | 第66-67页 |
4.2.2 双季稻生态系统N_2O累积排放量及排放系数 | 第67-69页 |
4.3 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不同氮肥水平集约化栽培模式双季稻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固碳效应 | 第71-85页 |
5.1 不同栽培模式双季稻生态系统净碳收支各组分 | 第71-73页 |
5.2 不同栽培模式双季稻生态系统碳固定 | 第73-75页 |
5.3 不同栽培模式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 | 第75-80页 |
5.4 不同栽培模式双季稻生态系统呼吸 | 第80-83页 |
5.5 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双季稻生态系统农业措施碳排放与苗床期温室气体排放 | 第85-93页 |
6.1 不同栽培模式双季稻生态系统农业措施碳排放 | 第85-89页 |
6.2 不同育秧方式苗床期CH_4与N_2O排放特征 | 第89-91页 |
6.3 水稻苗床期GWP及与移栽后整个生长季GWP比较 | 第91-92页 |
6.4 小结 | 第92-93页 |
第七章 不同栽培模式双季稻生态系统净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综合评价 | 第93-97页 |
7.1 不同栽培模式双季稻生态系统净温室效应 | 第93-94页 |
7.2 不同栽培模式双季稻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 第94-95页 |
7.3 小结 | 第95-97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7-98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98页 |
8.3 不足之处 | 第98页 |
8.4 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作者简历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