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1 冲击地压机理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冲击地压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2.4 不足之处 | 第2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煤岩层冲击倾向性实验研究 | 第24-38页 |
2.1 工程背景 | 第24-27页 |
2.1.1 矿井概况 | 第24页 |
2.1.2 工作面概况 | 第24-26页 |
2.1.3 底板冲击灾害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2.2 煤岩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 第27-35页 |
2.2.1 实验准备 | 第27-29页 |
2.2.2 煤样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29-32页 |
2.2.3 岩样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32-35页 |
2.3 煤层及顶底板冲击倾向性 | 第35-37页 |
2.3.1 煤层的冲击倾向性 | 第35-37页 |
2.3.2 顶底板岩层的冲击倾向性 | 第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沿空巷道围岩采动应力演化及致灾解危数值模拟 | 第38-68页 |
3.1 采场采动应力演化 | 第38-53页 |
3.1.1 工作面采动应力分布规律 | 第38-42页 |
3.1.2 限制侧向水平位移条件下顶板下沉对底板水平应力的影响 | 第42-45页 |
3.1.3 侧向开挖对巷道底板水平应力的影响 | 第45-53页 |
3.2 覆岩破断结构的冲击性影响数值模拟 | 第53-58页 |
3.2.1 采空区边缘覆岩结构与煤体支承压力 | 第53-55页 |
3.2.2 基本顶断裂线位置对采空区顶板压力传递的影响 | 第55-58页 |
3.3 构造区覆岩结构稳定性及顶板预裂效果模拟 | 第58-66页 |
3.3.1 构造区覆岩结构稳定性特征 | 第58-61页 |
3.3.2 顶板预裂数值模拟 | 第61-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宽煤柱沿空巷底板冲击地压致灾机制研究 | 第68-86页 |
4.1 沿空巷底板冲击应力作用机理 | 第68-70页 |
4.2 褶曲构造区应力分布规律 | 第70-71页 |
4.2.1 褶区形成的机理 | 第70页 |
4.2.2 褶曲构造区地应力分布特征 | 第70-71页 |
4.3 冲击地压发生因素分析 | 第71-77页 |
4.3.1 冲击倾向性 | 第71-72页 |
4.3.2 开采深度 | 第72-73页 |
4.3.3 背斜构造 | 第73-75页 |
4.3.4 底煤厚度 | 第75-76页 |
4.3.5 采空区煤柱宽度 | 第76页 |
4.3.6 瓦斯压力 | 第76-77页 |
4.4 底板冲击发生的判断条件 | 第77-83页 |
4.1.1 发生条件和能量判断标准 | 第77-81页 |
4.1.2 工作面冲击区域划分 | 第81-83页 |
4.5 底板冲击地压致灾机制 | 第83-85页 |
4.5.1 底板冲击失稳致灾机制 | 第83-84页 |
4.5.2 灾变倾向性分析 | 第84-8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宽煤柱沿空巷道底板冲击监测及防控技术 | 第86-116页 |
5.1 宽煤柱应力变化实测 | 第86-95页 |
5.1.1 现场实测研究 | 第86-93页 |
5.1.2 宽煤柱及留巷帮部受力阶段性演化规律 | 第93-95页 |
5.2 采空区边缘覆岩结构活动性微震监测 | 第95-103页 |
5.2.1 微震监测方案布置与监测原理 | 第95-97页 |
5.2.2 采空区边缘微震时空分布规律 | 第97-103页 |
5.3 工作面宽煤柱留巷冲击地压防治思路 | 第103-104页 |
5.4 宽煤柱留巷冲击地压防治技术 | 第104-114页 |
5.4.1 爆破预裂基本顶控制采空区顶板断裂及压力传递 | 第104-110页 |
5.4.2 宽煤柱潜在冲击启动区大直径钻孔卸压 | 第110-113页 |
5.4.3 强化支护提高围岩抗冲能力 | 第113-114页 |
5.5 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效果 | 第11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16-120页 |
6.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116-118页 |
6.1.1 主要结论 | 第116-117页 |
6.1.2 创新点 | 第117-118页 |
6.2 展望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
作者简介 | 第12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