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基于分子印迹的比率荧光传感体系的构建及其对蛋白质的检测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1.1 分子印迹第11-15页
        1.1.1 分子印迹技术的简介第11页
        1.1.2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及其优势第11-13页
        1.1.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第13-15页
    1.2 纳米材料第15-17页
        1.2.1 纳米材料的简介第15页
        1.2.2 纳米材料的性质和优势第15-16页
        1.2.3 荧光纳米材料的概况第16-17页
    1.3 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荧光传感器第17-22页
        1.3.1 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第17-19页
        1.3.2 比率荧光分子印迹传感器第19页
        1.3.3 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荧光传感器的应用第19-22页
    1.4 本文选题思路及内容第22-24页
第二章 基于分子印迹的比率荧光传感体系用于检测卵清蛋白第24-40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实验部分第24-26页
        2.2.1 材料与试剂第24-25页
        2.2.2 实验仪器第25页
        2.2.3 比率荧光传感体系的构建第25-26页
        2.2.4 实际样品中利用比率荧光传感体系对卵清蛋白含量的检测第2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6-38页
        2.3.1 比率荧光传感体系(C-MIPs@FITC)的构建过程和传感机理第26-28页
        2.3.2 比率荧光传感体系的表征第28-30页
        2.3.3 比率传感体系性能的优化第30-33页
        2.3.4 比率荧光传感体系的分析性能第33-37页
        2.3.5 比率荧光传感体系的实际应用第37页
        2.3.6 各种分析方法的比较第37-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三章 基于分子印迹的比率荧光传感体系用于检测牛血红蛋白第40-54页
    3.1 引言第40-41页
    3.2 实验部分第41-42页
        3.2.1 材料与试剂第41页
        3.2.2 实验仪器第41页
        3.2.3 荧光传感体系的构建第41-42页
        3.2.4 将BHb-MIP用于检测牛血红蛋白第42页
        3.2.5 实际样品中利用荧光传感体系对牛血红蛋白含量的检测第4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2-52页
        3.3.1 BHb-MIPs的合成过程及可能的荧光传感机理第42-44页
        3.3.2 比率荧光传感体系的表征第44-47页
        3.3.3 荧光传感体系性能的优化第47-50页
        3.3.4 荧光传感体系的分析性能第50-52页
        3.3.5 荧光传感体系的实际应用第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基于荧光纳米探针MNA-L-Cys-ZnS:Mn(Ⅱ)QDs的比率荧光传感体系的构建及其对Cu(Ⅱ)离子的检测第54-69页
    4.1 引言第54-55页
    4.2 实验部分第55-56页
        4.2.1 材料与试剂第55页
        4.2.2 实验仪器第55页
        4.2.3 锰掺杂的硫化锌量子点(ZnS:Mn(Ⅱ)QDs)的制备和修饰过程……第55页
        4.2.4 荧光检测第55页
        4.2.5 环境水样分析第55-5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6-68页
        4.3.1 荧光纳米探针MNA-L-Cys-ZnS:Mn(Ⅱ)QDs的制备及可能的检测机理第56-57页
        4.3.2 荧光纳米探针MNA-L-Cys-ZnS:Mn(Ⅱ)QDs的表征第57-60页
        4.3.3 纳米探针MNA-L-Cys-ZnS:Mn(Ⅱ)QDs的荧光性能第60-63页
        4.3.4 荧光纳米探针MNA-L-Cys-ZnS:Mn(Ⅱ)的分析性能第63-65页
        4.3.5 荧光纳米探针MNA-L-Cys-ZnS:Mn(Ⅱ)的实际应用第65-66页
        4.3.6 各种分析方法的比较第66-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9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0页
参加的科研项目第90-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生态位模型预测长爪沙鼠鼠疫动物间疫情的潜在风险
下一篇:我国省级疾控机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