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生态城市理论 | 第22-28页 |
2.1 生态城市的起源 | 第22-23页 |
2.2 生态城市的内涵 | 第23-24页 |
2.3 生态城市与可持续交通 | 第24-28页 |
2.3.1 生态城市的交通特征 | 第24-25页 |
2.3.2 生态城市的空间特征 | 第25页 |
2.3.3 生态城市中空间与交通特征的结合 | 第25-28页 |
第三章 生态城市视角下的TOD模式研究 | 第28-35页 |
3.1 TOD模式 | 第28-31页 |
3.1.1 TOD模式的背景 | 第28页 |
3.1.2 TOD模式的内涵 | 第28-29页 |
3.1.3 TOD模式的原则 | 第29-30页 |
3.1.4 TOD模式的结构 | 第30-31页 |
3.2 TOD模式对建设生态城市的作用 | 第31-35页 |
3.2.1 TOD模式对生态城市空间与交通结合的作用 | 第31-33页 |
3.2.2 TOD模式对生态城市绿色交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作用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35-39页 |
4.1 慢行生态城市伯克利 | 第35-36页 |
4.2 哥本哈根手指状规划(Finger Plan) | 第36-37页 |
4.3 香港联合开发 | 第37-39页 |
第五章 苏州市城市空间与交通调查分析 | 第39-58页 |
5.1 调查方法 | 第39-41页 |
5.1.1 网络问卷调查法 | 第39页 |
5.1.2 问卷设计 | 第39-41页 |
5.2 苏州市城市空间与交通现状分析 | 第41-56页 |
5.2.1 苏州市发展背景 | 第41-43页 |
5.2.2 苏州市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系统现状分析 | 第43-53页 |
5.2.3 苏州市城市居民出行现状分析 | 第53-56页 |
5.3 苏州市城市空间与交通关系问题分析 | 第56-58页 |
第六章 苏州市生态城市视角下的TOD实施策略 | 第58-74页 |
6.1 苏州市实施TOD策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58-59页 |
6.2 苏州市实施生态化TOD模式的具体策略 | 第59-72页 |
6.2.1 宏观层面 | 第60页 |
6.2.2 微观层面 | 第60-72页 |
6.3 TOD实施策略对于建设生态苏州的意义 | 第72-7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7.1 结论 | 第74-75页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 | 第79-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