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绪论 | 第13-17页 |
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页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社会互动理论 | 第17-22页 |
1.1 社会互动 | 第17-18页 |
1.1.1 社会互动的内涵 | 第17页 |
1.1.2 社会互动的理论来源 | 第17-18页 |
1.1.3 社会互动的功能 | 第18页 |
1.2 社会互动理论主要观点 | 第18-22页 |
1.2.1 符号互动论 | 第19-20页 |
1.2.2 印象管理论 | 第20页 |
1.2.3 参照群体论 | 第20-21页 |
1.2.4 社会交换论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娱乐文化及其价值判断 | 第22-26页 |
2.1 娱乐文化内涵 | 第22-24页 |
2.1.1 娱乐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 第22-23页 |
2.1.2 娱乐文化的具体表现 | 第23-24页 |
2.2 娱乐文化的价值判断 | 第24-26页 |
2.2.1 正意义的娱乐文化 | 第24页 |
2.2.2 无意义的娱乐文化 | 第24-25页 |
2.2.3 负意义的娱乐文化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娱乐文化对我国青少年思想行为的影响 | 第26-32页 |
3.1 青少年成长与娱乐文化发展相互依存 | 第26-27页 |
3.1.1 娱乐文化契合了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 | 第26页 |
3.1.2 青少年推进了娱乐文化的创新和传播 | 第26-27页 |
3.2 娱乐文化对青少年思想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1 激发创造力、增强参与意识 | 第27页 |
3.2.2 价值取向偏差、审美情趣降低 | 第27-28页 |
3.3 娱乐文化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1 缓解心理压力、满足自我实现 | 第28-29页 |
3.3.2 逃避现实压力、责任感缺失 | 第29页 |
3.4 娱乐文化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 | 第29-32页 |
3.4.1 加速社会化、扩大交往空间 | 第29-30页 |
3.4.2 道德行为失范、出现模仿效应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娱乐文化对青少年思想行为产生消极影响的社会互动理论分析 | 第32-38页 |
4.1 娱乐文化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 第32-35页 |
4.1.1 娱乐文化价值取向多元无主 | 第32-33页 |
4.1.2 娱乐文化沾染低俗气息 | 第33-34页 |
4.1.3 娱乐文化的乌托邦主义 | 第34-35页 |
4.2 娱乐文化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的社会互动理论分析 | 第35-38页 |
4.2.1 娱乐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传递了错误的“符号” | 第35-36页 |
4.2.2 明星速成现象拉低青少年参照群体水平 | 第36页 |
4.2.3 娱乐文化中传递了错误的行为反馈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娱乐文化对青少年思想行为发挥积极影响的社会互动理论策略 | 第38-43页 |
5.1 引入符号互动理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 | 第38-39页 |
5.1.1 发掘具有健康价值取向的文化符号 | 第38-39页 |
5.1.2 生产具有健康价值取向的娱乐“产品” | 第39页 |
5.2 借助印象管理理论,传播积极健康的人物形象 | 第39-40页 |
5.2.1 印象管理策略对青少年的作用机制 | 第39页 |
5.2.2 发挥公众人物印象建构对青少年的引导作用 | 第39-40页 |
5.3 借鉴参照群体理论,正确进行榜样教育 | 第40-41页 |
5.3.1 引导与自主相结合 | 第40-41页 |
5.3.2 实践与学习相结合 | 第41页 |
5.4 参照社会交换理论,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行为方式 | 第41-43页 |
5.4.1 建立娱乐文化评价体系 | 第41-42页 |
5.4.2 设置娱乐文化“底线” | 第42-4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