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4.1 国内外对于随迁老人的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1.4.2 国内外关于精神慰藉的研究 | 第16-18页 |
1.4.3 研究综述评析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9页 |
1.7 理论依据 | 第19-20页 |
1.7.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9页 |
1.7.2 社会支持理论 | 第19-20页 |
1.8 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8.1 随迁老人 | 第20页 |
1.8.2 精神慰藉 | 第20页 |
1.8.3 个案社会工作 | 第20-22页 |
第2章 随迁老人精神慰藉现状分析 | 第22-28页 |
2.1 B社区基本情况 | 第22页 |
2.2 B社区随迁老人精神慰藉问题表现 | 第22-25页 |
2.2.1 人格得不到尊重 | 第22-23页 |
2.2.2 情感慰藉缺失 | 第23-24页 |
2.2.3 自我价值难以实现 | 第24-25页 |
2.3 随迁老人精神慰藉问题原因分析 | 第25-26页 |
2.3.1 家庭情感支持的弱化 | 第25页 |
2.3.2 邻里、朋友支持的缺失 | 第25页 |
2.3.3 社区对精神慰藉的忽视 | 第25页 |
2.3.4 老年人自身原因 | 第25-26页 |
2.4 个案工作介入的优势分析 | 第26-28页 |
2.4.1 重视案主,以案主为中心 | 第26页 |
2.4.2 注重案主优势和潜能的挖掘 | 第26页 |
2.4.3 重视案主社会支持网络 | 第26-27页 |
2.4.4 个案工作发展完善、专业 | 第27-28页 |
第3章 随迁老人精神慰藉问题的个案介入 | 第28-46页 |
3.1 案例背景 | 第28页 |
3.1.1 基本资料 | 第28页 |
3.1.2 个案来源 | 第28页 |
3.2 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 第28-29页 |
3.3 预估 | 第29-33页 |
3.3.1 收集资料 | 第29-32页 |
3.3.2 问题判断 | 第32-33页 |
3.4 制定目标与工作计划 | 第33-36页 |
3.4.1 服务目标 | 第33-35页 |
3.4.2 介入策略 | 第35页 |
3.4.3 工作计划 | 第35-36页 |
3.5 介入过程 | 第36-44页 |
3.5.1 第一阶段: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并建立良好专业关系 | 第36-37页 |
3.5.2 第二阶段:消除误解,缓解家庭关系 | 第37-40页 |
3.5.3 第三阶段:建立新的家庭联结,获得情感支撑 | 第40-42页 |
3.5.4 第四阶段:改变错误理念,获得价值实现 | 第42-43页 |
3.5.5 第五阶段:过程回顾,巩固成效 | 第43-44页 |
3.6 评估 | 第44-45页 |
3.7 结案与跟进 | 第45-46页 |
第4章 个案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精神慰藉的反思与建议 | 第46-52页 |
4.1 反思 | 第46-48页 |
4.1.1 对介入随迁老人精神慰藉的反思 | 第46页 |
4.1.2 对个案工作的反思 | 第46-48页 |
4.2 建议 | 第48-52页 |
4.2.1 社会工作角度 | 第48页 |
4.2.2 正式社会支持方面 | 第48-49页 |
4.2.3 非正式社会支持层面 | 第49-50页 |
4.2.4 随迁老人个人层面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附录A | 第58-59页 |
附录B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