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直翅目害虫论文

绿僵菌和杀虫剂协同抑制飞蝗免疫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14-15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27页
    1.1 昆虫对病原真菌的免疫及识别第15-21页
        1.1.1 昆虫对病原真菌的理防线第15页
        1.1.2 昆虫对病原真菌的识别机制第15-17页
        1.1.3 昆虫对病原真菌的细胞免疫第17-19页
        1.1.4 昆虫对病原真菌的体液免疫第19-21页
    1.2 病原真菌对寄主昆虫的逃避及抑制免疫研究第21-22页
        1.2.1 病原真菌对寄主昆虫的逃避策略第22页
        1.2.2 病原真菌对寄主昆虫的免疫抑制第22页
    1.3 病原真菌和杀虫剂的联合作用第22-25页
        1.3.1 杀虫剂对昆虫免疫的影响第22-24页
        1.3.2 病原真菌和杀虫剂联合作用效果第24-25页
        1.3.3 病原真菌和杀虫剂联合作用对昆虫的影响第25页
    1.4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25-27页
第二章 种群纯化对飞蝗遗传背景的影响第27-38页
    2.1 材料第27-28页
        2.1.1 供试昆虫第27页
        2.1.2 供试试剂第27页
        2.1.3 供试仪器第27-28页
    2.2 方法第28-30页
        2.2.1 酶液的制备第28页
        2.2.2 全酯酶(ESTs)的测定第28页
        2.2.3 酚氧化酶(PO)的测定第28页
        2.2.4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测定第28页
        2.2.5 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测定第28-29页
        2.2.6 几丁质酶(CHI)的测定第29页
        2.2.7 芳基酰胺酶(AA)的测定第29页
        2.2.8 保护酶的测定第29页
        2.2.9 总蛋白含量测定第29页
        2.2.10 生命表及数据统计分析第29-30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0-37页
        2.3.1 纯化种群和田间种群发育历期第30-31页
        2.3.2 飞蝗纯化种群和田间种群总酯酶活力比较第31页
        2.3.3 飞蝗纯化种群和田间种群酚氧化酶活力比较第31-32页
        2.3.4 飞蝗纯化种群和田间种群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力比较第32-33页
        2.3.5 飞蝗纯化种群和田间种群乙酰胆碱酯酶活力比较第33页
        2.3.6 飞蝗纯化种群和田间种群芳基酰胺酶活力比较第33-34页
        2.3.7 纯化种群和田间种群飞蝗几丁质酶活力比较第34-35页
        2.3.8 纯化种群和田间种群飞蝗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比较第35页
        2.3.9 纯化种群和田间种群飞蝗过氧化物酶活力比较第35-36页
        2.3.10 纯化种群和田间种群飞蝗过氧化氢酶活力比较第36-37页
    2.4 讨论第37-38页
第三章 绿僵菌和杀虫剂共毒分析第38-54页
    3.1 材料第38-39页
        3.1.1 供试菌株第38页
        3.1.2 供试昆虫第38页
        3.1.3 供试试剂第38页
        3.1.4 供试仪器第38-39页
    3.2 方法第39-41页
        3.2.1 绿僵菌测定方法第39页
        3.2.2 杀虫剂测定方法第39页
        3.2.3 绿僵菌和杀虫剂联合处理方法第39-40页
        3.2.4 数据处理第40-41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1-52页
        3.3.1 绿僵菌与环氧虫啶和吡虫啉的联合作用第41-42页
        3.3.2 绿僵菌与马拉硫磷和辛硫磷的联合作用第42页
        3.3.3 绿僵菌与高效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联合作用第42页
        3.3.4 绿僵菌与阿维菌素的联合作用第42页
        3.3.5 绿僵菌与甲氧虫酰肼的联合作用第42页
        3.3.6 绿僵菌与氯虫苯甲酰胺的联合作用第42-52页
    3.4 讨论第52-54页
第四章 绿僵菌和杀虫剂联合生化酶研究第54-74页
    4.1 材料第54页
        4.1.1 供试菌株第54页
        4.1.2 供试昆虫第54页
        4.1.3 供试试剂第54页
        4.1.4 供试仪器第54页
    4.2 方法第54-55页
        4.2.1 绿僵菌测定方法第54页
        4.2.2 杀虫剂测定方法第54-55页
        4.2.3 绿僵菌和杀虫剂测定方法第55页
        4.2.4 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MFO)测定方法第55页
        4.2.5 数据处理第55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5-72页
        4.3.1 绿僵菌与环氧虫啶和吡虫啉联合作用对飞蝗酶活力的影响第55-59页
        4.3.2 绿僵菌与马拉硫磷和辛硫磷联合作用对飞蝗酶活力的影响第59-64页
        4.3.3 绿僵菌与高效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联合作用对飞蝗酶活力的影响第64-68页
        4.3.4 绿僵菌与阿维菌素联合作用对飞蝗酶活力的影响第68-70页
        4.3.5 绿僵菌与甲氧虫酰肼联合作用对飞蝗酶活力的影响第70-72页
    4.4 讨论第72-74页
第五章 绿僵菌与氯虫苯甲酰胺协同生化酶研究第74-84页
    5.1 材料第74页
        5.1.1 供试菌株第74页
        5.1.2 供试昆虫第74页
        5.1.3 供试试剂第74页
        5.1.4 供试仪器第74页
    5.2 方法第74-75页
        5.2.1 绿僵菌测定方法第74页
        5.2.2 杀虫剂测定方法第74-75页
        5.2.3 绿僵菌和杀虫剂测定方法第75页
        5.2.4 酶活力测定方法第75页
        5.2.5 数据处理第75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75-81页
        5.3.1 绿僵菌和氯虫苯甲酰胺协同对飞蝗体内总酯酶的影响第75-76页
        5.3.2 绿僵菌和氯虫苯甲酰胺协同对飞蝗体内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影响第76页
        5.3.3 绿僵菌和氯虫苯甲酰胺协同对飞蝗体内酚氧化酶的影响第76-77页
        5.3.4 绿僵菌和氯虫苯甲酰胺协同对飞蝗体内多功能氧化酶的影响第77-78页
        5.3.5 绿僵菌和氯虫苯甲酰胺协同对飞蝗体内乙酰胆碱酯酶酶的影响第78页
        5.3.6 绿僵菌和氯虫苯甲酰胺协同对飞蝗体内几丁质酶的影响第78-79页
        5.3.7 绿僵菌和氯虫苯甲酰胺协同对飞蝗体内芳基酰胺酶的影响第79-80页
        5.3.8 绿僵菌和氯虫苯甲酰胺协同对飞蝗体内保护酶的影响第80-81页
    5.4 讨论第81-84页
第六章 绿僵菌和氯虫苯甲酰胺协同对飞蝗免疫相关基因表达调控分析第84-94页
    6.1 材料第84-85页
        6.1.1 供试菌株第84页
        6.1.2 供试昆虫第84页
        6.1.3 供试试剂第84页
        6.1.4 供试仪器第84-85页
    6.2 方法第85-87页
        6.2.1 实验材料的准备第85页
        6.2.2 Real-time引物设计第85-86页
        6.2.3 总RNA的抽提及合成cDNA第一条链第86页
        6.2.4 绿僵菌和氯虫苯甲酰胺协同对飞蝗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分析第86-87页
        6.2.5 绿僵菌和氯虫苯甲酰胺协同对飞蝗识别蛋白基因在蛋白水平的调控分析第87页
        6.2.6 数据分析第87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87-92页
        6.3.1 绿僵菌和氯虫苯甲酰胺协同对飞蝗免疫识别蛋白的表达调控分析第87-89页
        6.3.2 绿僵菌和氯虫苯甲酰胺协同对飞蝗Toll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分析第89-91页
        6.3.3 绿僵菌和氯虫苯甲酰胺协同对飞蝗酚氧化酶原基因的表达调控分析第91-92页
    6.4 讨论第92-94页
第七章 全文结论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作者简历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Extendsim的配送中心作业流程仿真及资源优化研究
下一篇:基于河谷型城市的交通组织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