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对公共领域的研究 | 第10-11页 |
2、关于弹幕文化的研究 | 第11-13页 |
三、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弹幕文化的由来 | 第14-22页 |
一、弹幕文化的由来 | 第14-17页 |
1、“弹幕”一词的由来 | 第14页 |
2、弹幕视频网站溯源——日本Niconico | 第14-15页 |
3、弹幕视频网站引进中国——Bilibili和Acfun | 第15-17页 |
二、弹幕视频的特点 | 第17-18页 |
1、超时空的交互性和及时性 | 第17页 |
2、评论的碎片化与草根化 | 第17-18页 |
3、亚文化话语的狂欢 | 第18页 |
三、弹幕文化的传播现状 | 第18-22页 |
1、UGC与PGC共同生产 | 第18-19页 |
2、打破次元壁走向大众化 | 第19-20页 |
3、自由与克制双重变奏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弹幕文化对公共领域的解构 | 第22-29页 |
一、公共话题的弱介入 | 第22页 |
二、消费主义文化倾向 | 第22-26页 |
1、“媚俗化”的市场迎合 | 第22-23页 |
2、偶像效应与迷群文化 | 第23-25页 |
3、感官刺激与视听狂欢 | 第25-26页 |
三、意见领袖的缺位 | 第26-27页 |
1、弹幕主体结构不完善 | 第26页 |
2、部落式的“自我封闭” | 第26-27页 |
四、“N对N”的传播模式 | 第27-29页 |
1 、继承传统的多中心裂变模式 | 第27-28页 |
2 、循环更新模式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弹幕文化对公共领域的重构 | 第29-36页 |
一、“自己人”效应 | 第29-30页 |
二、公共话语平台的构建 | 第30-32页 |
1、开放性vs数字鸿沟 | 第30-31页 |
2、平等性vs话语霸权和沉默的螺旋 | 第31-32页 |
三、有效理性的引导 | 第32-33页 |
1、网站内部的自发行为 | 第32-33页 |
2、官方政策的响应 | 第33页 |
四、对公共事务的协商与批判 | 第33-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