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基于新型硫脲—双膦配体过渡金属—有机小分子共催化的不对称氢化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符号说明第10-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59页
    1.1 前言第14页
    1.2 过渡金属-手性双齿膦配体催化的不对称氢化第14-30页
        1.2.1 不对称氢化发展背景第14-15页
        1.2.2 过渡金属-轴手性双齿膦配体催化体系第15-19页
        1.2.3 过渡金属-含膦手性双齿膦配体催化体系第19-23页
            1.2.3.1 过渡金属-膦手性双齿膦配体催化体系第19-21页
            1.1.3.2 过渡金属-膦手性/碳手性双齿膦配体催化体系第21-23页
        1.2.4 过渡金属-含面手性双齿膦配体催化体系第23-29页
        1.2.5 过渡金属/双齿膦配体催化体系的优缺点第29-30页
    1.3 硫脲类催化剂催化的不对称反应第30-36页
        1.3.1 手性二胺-硫脲催化剂催化的不对称反应第31-33页
        1.3.2 金鸡纳碱-硫脲催化剂催化的不对称反应第33-34页
        1.3.3 BINAP-硫脲催化剂催化的不对称反应第34-35页
        1.3.4 脯氨酸-硫脲催化剂催化的不对称反应第35-36页
    1.4 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转移氢化反应第36-49页
        1.4.1 手性恶唑啉酮催化剂催化的不对称转移氢化第37-39页
        1.4.2 手性磷酸催化的不对称氢转移反应第39-46页
        1.4.3 手性硫脲催化剂催化的不对称转移氢化反应第46-48页
        1.4.4 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转移氢化反应优缺点第48-49页
    1.5 过渡金属与有机小分子共催化策略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第49-52页
        1.5.1 背景第49-51页
        1.5.2 过渡金属与有机小分子共催化策略前景展望第51-52页
    1.6 过渡金属-有机小分子双功能活化策略在不对称氢化中的应用和进展第52-58页
        1.6.1 Rh/Zhaophos催化体系的工作进展介绍第52-58页
        1.6.2 Rh/Zhaophos双功能催化策略的前景展望第58页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第58-59页
第二章 铑/硫脲-双膦配体双功能催化氢键作用参与的 β-不饱和硝基烯酰胺的不对称氢化第59-77页
    2.1 引言第59-63页
    2.2 仪器与试剂第63页
    2.3 实验部分第63-64页
        2.3.1 底物合成第63-64页
        2.3.2 Ⅱ-5 一般氢化过程第64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64-68页
        2.4.1 实验条件优化第64-67页
            2.4.1.1 金属前体对于Ⅱ-5a的不对称氢化反应影响第64-65页
            2.4.1.2 溶剂对于Ⅱ-5a的不对称氢化反应影响第65-66页
            2.4.1.3 氢键作用对于Ⅱ-5a的不对称氢化反应影响第66-67页
        2.4.2 底物范围拓展第67-68页
    2.5 小结第68-69页
    2.6 化合物表征第69-77页
第三章 铑/硫脲-双膦双功能配体催化 α,β-不饱和-N-酰基吡唑的不对称氢化第77-107页
    3.1 引言第77-82页
    3.2 仪器和试剂第82页
    3.3 实验步骤第82-85页
        3.3.1 底物合成第82-84页
            3.3.1.1 Ⅲ-2 底物合成第83页
            3.3.1.2 Ⅲ-4 底物合成第83-84页
        3.3.2 不对称催化氢化Ⅲ-2 底物一般过程第84页
        3.3.3 不对称催化氢化Ⅲ-4 底物一般过程第84页
        3.3.4 Ⅲ-9 的合成过程第84-85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85-92页
        3.4.1 Ⅲ-2 底物氢化实验条件优化第85-89页
            3.4.1.1 氢键作用对于底物Ⅲ-2 不对称氢化的影响第85-86页
            3.4.1.2 溶剂对于底物Ⅲ-2 不对称氢化的影响第86-88页
            3.4.1.3 不同类型配体对于底物Ⅲ-2 不对称氢化的影响第88-89页
        3.4.2 Ⅲ-2 底物范围拓展第89页
        3.4.3 Ⅲ-4 底物氢化实验条件优化第89-90页
        3.4.4 Ⅲ-4 底物范围拓展第90-91页
        3.4.5 次级作用验证实验第91-92页
        3.4.6 不对称氢化产物衍生化第92页
    3.5 小结第92页
    3.6 化合物数据表征第92-107页
第四章 Rh /硫脲双功能配体催化的 11H-二苯并[b, e]氮杂大环亚胺盐酸盐的不对称氢化第107-128页
    4.1 引言第107-109页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109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09-113页
        4.3.1 底物Ⅳ-5 合成第109-111页
        4.3.2 底物Ⅳ-11 合成第111-112页
        4.3.3 底物Ⅳ-16 合成第112-113页
        4.3.4 底物Ⅳ-17 的合成第113页
        4.3.5 不对称催化氢化Ⅳ-17 的一般过程第113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113-116页
        4.4.1 底物氢化条件优化第113-114页
        4.4.2 不同类型配体对于底物 Ⅲ-2 不对称氢化的影响第114-115页
        4.4.3 底物范围拓展第115-116页
    4.5 结论第116-117页
    4.6 数据与表征第117-128页
第五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第128-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47页
附录第147-321页
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321-322页
致谢第322页

论文共3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飞播马尾松林林下植被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下一篇:基于儿童安全的城市绿地研究--以南昌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