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回热循环燃气轮机仿真与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1.2 化学回热循环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1.2.1 国外方面 | 第15-16页 |
| 1.2.2 国内方面 | 第16-17页 |
| 1.3 燃气轮机仿真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1.3.1 压气机特性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1.3.2 涡轮特性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1.3.3 燃机本体仿真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1.4 化学回热器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 1.4.1 国外方面 | 第21-22页 |
| 1.4.2 国内方面 | 第22-23页 |
| 1.5 蒸汽发生系统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 1.5.1 换热器仿真 | 第23页 |
| 1.5.2 闪蒸技术 | 第23-24页 |
|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 第2章 数学模型 | 第27-43页 |
| 2.1 引言 | 第27页 |
| 2.2 原型机数学模型 | 第27-32页 |
| 2.2.1 压气机数学模型 | 第28-29页 |
| 2.2.2 燃烧室数学模型 | 第29-30页 |
| 2.2.3 涡轮数学模型 | 第30-32页 |
| 2.3 化学回热器数学模型 | 第32-35页 |
| 2.4 蒸汽发生系统数学模型 | 第35-41页 |
| 2.4.1 无相变换热器模型 | 第35-39页 |
| 2.4.2 相变换热器模型 | 第39-40页 |
| 2.4.3 闪蒸器模型 | 第40-41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3章 燃气轮机本体性能研究 | 第43-51页 |
| 3.1 引言 | 第43页 |
| 3.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3-45页 |
| 3.3 模型准确性验证 | 第45-49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4章 化学回热系统性能研究 | 第51-71页 |
| 4.1 引言 | 第51页 |
| 4.2 化学回热器换热-反应级数的确定 | 第51-58页 |
| 4.2.1 预转化工艺 | 第51-52页 |
| 4.2.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52-55页 |
| 4.2.3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5-58页 |
| 4.3 化学回热器稳态变工况性能分析 | 第58-63页 |
| 4.4 蒸汽系统模型建立 | 第63-66页 |
| 4.4.1 蒸汽发生系统构成 | 第64-65页 |
| 4.4.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65-66页 |
| 4.5 蒸汽发生系统变工况性能分析 | 第66-69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5章 化学回热循环性能研究 | 第71-83页 |
| 5.1 引言 | 第71页 |
| 5.2 蒸汽回注循环变工况性能分析 | 第71-76页 |
| 5.3 化学回热循环变工况性能分析 | 第76-80页 |
| 5.4 三种循环性能比较 | 第80-81页 |
| 5.4.1 CRGT循环设计点性能优化 | 第80页 |
| 5.4.2 循环性能比较 | 第80-81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 第6章 化学回热循环系统配置方案设计 | 第83-89页 |
| 6.1 前言 | 第83页 |
| 6.2 中间回热式化学回热循环 | 第83-85页 |
| 6.3 后置再热式化学回热循环 | 第85-87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 结论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10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1-103页 |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