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47页 |
1.1 植原体及其病害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1.2 植原体基因组研究 | 第22-24页 |
1.2.1 植原体全基因组 | 第22-24页 |
1.2.2 植原体染色质外DNA | 第24页 |
1.3 植原体遗传变异和系统发育研究 | 第24-28页 |
1.3.1 植原体持家基因的遗传变异和系统发育研究 | 第24-25页 |
1.3.2 植原体非编码区的遗传变异和系统发育研究 | 第25-26页 |
1.3.3 多位点序列分析 (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 MLSA) | 第26-27页 |
1.3.4 操纵子和植原体基因结构排布 | 第27-28页 |
1.4 持家基因蛋白延伸因子基因tuf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1.5 启动子及研究现状 | 第30-35页 |
1.5.1 启动子结构特征 | 第30-32页 |
1.5.2 启动子序列克隆 | 第32-33页 |
1.5.3 启动子功能分析 | 第33-35页 |
1.5.4 植原体启动子研究现状 | 第35页 |
1.6 植物抗病性及抗病物质研究 | 第35-43页 |
1.6.1 植物抗病性和免疫学研究 | 第35-37页 |
1.6.2 植物抗病相关物质研究 | 第37-40页 |
1.6.3 抗病物质对基因调控的作用 | 第40-41页 |
1.6.4 植物抗病物质分析和枣树抗病品种及抗病物质研究进展 | 第41-43页 |
1.7 研究目的意义、主要内容、预期结果和技术路线 | 第43-47页 |
1.7.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43页 |
1.7.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43-45页 |
1.7.3 研究的预期结果 | 第45页 |
1.7.4 技术路线 | 第45-47页 |
第二章 多位点序列分析揭示我国16SrI组植原体遗传变异和系统发育关系 | 第47-7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6页 |
2.1.1 供试样品 | 第48-49页 |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9页 |
2.1.3 DNA提取 | 第49-50页 |
2.1.4 基因选择和引物设计 | 第50-55页 |
2.1.5 基因扩增测序 | 第55页 |
2.1.6 序列分析 | 第55-56页 |
2.1.7 核苷酸序列号 | 第5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56-73页 |
2.2.1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56页 |
2.2.2 植原体持家基因片段遗传变异比较分析 | 第56-65页 |
2.2.3 MLSA | 第65-69页 |
2.2.4 DNA多态位点和序列型 | 第69-73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73-77页 |
第三章 我国16SrI和V组植原体tuf基因上游序列扩增和启动子结构与活性分析 | 第77-9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78-82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78页 |
3.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78-79页 |
3.1.3 样品总DNA提取和检测 | 第79页 |
3.1.4 tuf基因上游序列测定 | 第79-81页 |
3.1.5 序列分析 | 第81-82页 |
3.1.6 tuf基因上游序列启动子活性验证 | 第8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82-91页 |
3.2.1 泡桐丛枝和枣疯病植原体tuf基因上游序列扩增和结构解析 | 第82-83页 |
3.2.2 16SrI和V组植原体fusA和tuf基因间区序列多态性和启动子结构分析 | 第83-84页 |
3.2.3 16SrI和V组植原体fusA和tuf基因间区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 第84-86页 |
3.2.4 16SrI和V组植原体tuf基因上游序列启动子活性验证 | 第86-91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91-95页 |
第四章 植原体tuf基因与其上游部分基因结构和相关基因启动子保守区域特征分析 | 第95-11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96-99页 |
4.1.1 供试样品 | 第96页 |
4.1.2 仪器和试剂 | 第96-97页 |
4.1.3 植原体总DNA和总RNA提取 | 第97页 |
4.1.4 植原体tuf及其上游部分基因长片段扩增 | 第97-98页 |
4.1.5 植原体启动子保守结构特征序列和MLSA分析 | 第98-99页 |
4.1.6 反转录PCR | 第9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99-111页 |
4.2.1 植原体tuf及其上游基因序列长片段扩增和RNA提取 | 第99-102页 |
4.2.2 植原体和非固醇甾原体tuf及其上游基因结构分析 | 第102页 |
4.2.3 植原体和非固醇甾原体相关基因启动子保守结构特征 | 第102-105页 |
4.2.4 MLSA | 第105-108页 |
4.2.5 RT-PCR | 第108-111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111-115页 |
第五章 不同枣树材料活性成分抽提、提取液抑菌活性测定和抗病相关物质含量HPLC分析 | 第115-130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116-120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116-118页 |
5.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118页 |
5.1.3 枣树材料总DNA提取和植原体检测 | 第118-119页 |
5.1.4 枣树抗病物质抽提 | 第119页 |
5.1.5 枣树提取液HPLC检测 | 第119页 |
5.1.6 抑菌实验 | 第119-120页 |
5.1.7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2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120-128页 |
5.2.1 枣树活性成分提取和抗病物质及其含量检测 | 第120-123页 |
5.2.2 抑菌实验 | 第123-124页 |
5.2.3 不同枣树材料植原体检测 | 第124-127页 |
5.2.4 不同抗性和不同处理枣树材料中抗病物质及其含量 | 第127-128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128-130页 |
第六章 抗枣疯病枣树抽提液对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的作用探究 | 第130-141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31-133页 |
6.1.1 供试材料 | 第131页 |
6.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131页 |
6.1.3 MS培养基配制 | 第131页 |
6.1.4 不同浓度甲醇处理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 | 第131-132页 |
6.1.5 不同浓度枣树提取液处理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 | 第132-133页 |
6.1.6 不同抗性品系枣树提取液处理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 | 第133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133-139页 |
6.2.1 不同浓度甲醇对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6.2.2 不同浓度枣树提取液对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生长和症状的影响 | 第134-136页 |
6.2.3 不同抗性品系枣树提取液对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生长和症状的影响 | 第136-139页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139-14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1-149页 |
7.1 结论 | 第142-145页 |
7.1.1 多位点序列分析揭示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寄主16SrI组植原体丰富的遗传变异规律和细腻的系统发育关系 | 第142页 |
7.1.2 我国16SrI和V组植原体tuf基因上游序列扩增、启动子结构预测、序列变异分析和启动子活性检测 | 第142-143页 |
7.1.3 不同植原体株系rplL-tuf基因簇大片段核苷酸序列扩增、基因结构、遗传变异和系统进化及相关基因启动子保守区域特征序列分析 | 第143-144页 |
7.1.4 不同枣树材料活性成分抽提、提取液抑菌活性和抗病相关物质水杨酸、茉莉酸、水杨酸甲酯、茉莉酸甲酯及其含量检测分析 | 第144页 |
7.1.5 不同枣树材料抽提液、抽提介质甲醇对枣疯病、泡桐丛枝病及健康泡桐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第144-145页 |
7.2 展望 | 第145-149页 |
7.2.1 植原体遗传变异研究 | 第145-146页 |
7.2.2 植原体启动子和基因结构研究 | 第146-147页 |
7.2.3 抗枣疯病枣树抗病物质检测、鉴定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71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71-174页 |
致谢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