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一)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二)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四、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8-20页 |
(一)研究主要内容 | 第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一章 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教育 | 第20-24页 |
一、价值观 | 第20页 |
二、核心价值观 | 第20-21页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21-22页 |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22页 |
五、大理州中职学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大理州中职学校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况调查 | 第24-26页 |
一、调查背景 | 第24-25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24页 |
(二)被访问者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二、调查方法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大理州中职学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6-40页 |
一、存在问题 | 第26-32页 |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一般 | 第26-27页 |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还不尽如人意 | 第27-28页 |
(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了解的程度还不够高 | 第28页 |
(四)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信仰缺失情况严重 | 第28-30页 |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乏实践,学生知行不统一 | 第30-31页 |
(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整体认识 | 第31页 |
(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有待拓展 | 第31-32页 |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2-34页 |
(一)社会环境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 第32-33页 |
(二)直播、网游、综艺等通过科技网络发展影响学生的生活 | 第33-34页 |
二、学校环境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 第34-36页 |
三、自身因素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 第36-40页 |
(一)自身驱动力不足 | 第36-37页 |
(二)社会责任感淡薄 | 第37页 |
(三)情感认同亟待加强 | 第37-38页 |
(四)缺乏应有的德性教育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措施 | 第40-60页 |
一、建立健全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 第40-43页 |
(一)以制度保障建立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 | 第40-41页 |
(二)以先进人物为引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 第41-42页 |
(三)鼓励理论研究进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 第42-43页 |
二、依托专业背景抓好学校课程建设 | 第43-48页 |
(一)通过教育引导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想认识水平 | 第43-44页 |
(二)改革和完善思想政治课发挥传统教育功能优势 | 第44-45页 |
(三)在中职学校建立道德实践课程 | 第45-47页 |
(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 第47-48页 |
三、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48-53页 |
(一)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48-49页 |
(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 第49-50页 |
(三)发挥家风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熏陶作用 | 第50-52页 |
(四)鼓励个人加强日常修养以建立自治路径 | 第52-53页 |
四、利用科技发展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 第53-55页 |
(一)修订和完善既有的价值观传播方式 | 第53-54页 |
(二)实现价值观由单向传播向交互传播转变 | 第54-55页 |
(三)实现核心价值观的精准传播 | 第55页 |
五、以丰富的校园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55-60页 |
(一)培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校园文化 | 第56-57页 |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 第57-58页 |
(三)透过地域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6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