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6页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 1.2.1 北京大气污染总体特征 | 第11-12页 |
| 1.2.2 各地辐射平衡主要特征 | 第12-13页 |
| 1.2.3 大气污染物的辐射强迫 | 第13-14页 |
| 1.2.3.1 观测分析 | 第13-14页 |
| 1.2.3.2 数值模拟 | 第14页 |
| 1.2.4 大气污染物对气象要素的影响 | 第14-15页 |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WRF模式介绍 | 第16-24页 |
| 2.1 观测区域及站点介绍 | 第16-17页 |
| 2.2 数据介绍 | 第17-20页 |
| 2.2.1 辐射观测数据 | 第17-18页 |
| 2.2.2 气象要素数据 | 第18-19页 |
| 2.2.3 大气能见度数据 | 第19页 |
| 2.2.4 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 | 第19-20页 |
| 2.2.5 观测数据筛选标准 | 第20页 |
| 2.3 WRF模式介绍 | 第20-24页 |
| 2.3.1 模式基础框架 | 第20-21页 |
| 2.3.2 模式物理参数化方案 | 第21-24页 |
| 第三章 大气污染对北京城市和郊区辐射收支影响的观测分析 | 第24-38页 |
| 3.1 辐射分量的月变化 | 第24-26页 |
| 3.2 辐射分量的日变化 | 第26-27页 |
| 3.3 冬季大气污染对辐射收支的影响 | 第27-36页 |
| 3.3.1 对单站辐射收支的影响 | 第28-31页 |
| 3.3.2 对城市和郊区辐射收支影响的对比分析 | 第31-34页 |
| 3.3.3 对垂直方向辐射收支的影响 | 第34-3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冬季污染个例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38-72页 |
| 4.1 个例介绍 | 第38-39页 |
| 4.2 模拟试验设置 | 第39-42页 |
| 4.2.1 试验设计 | 第39-40页 |
| 4.2.2 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 | 第40-42页 |
| 4.3 WRF模式对冬季污染个例的模拟分析 | 第42-47页 |
| 4.3.1 地面站点入射短波辐射的模拟检验 | 第42-43页 |
| 4.3.2 近地面气温、比湿、风速的模拟检验 | 第43-46页 |
| 4.3.3 位温和垂直速度的模拟分析 | 第46-47页 |
| 4.4 气溶胶对辐射收支及气象要素影响的模拟分析 | 第47-63页 |
| 4.4.1 气溶胶对短波辐射的影响 | 第47-50页 |
| 4.4.2 气溶胶对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 | 第50-53页 |
| 4.4.3 气溶胶对温度的影响 | 第53-57页 |
| 4.4.4 气溶胶对湿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 4.4.5 气溶胶对边界层高度的影响 | 第58-60页 |
| 4.4.6 气溶胶对风速的影响 | 第60-63页 |
| 4.5 气溶胶加倍对辐射收支及气象要素影响的模拟分析 | 第63-70页 |
| 4.5.1 气溶胶加倍对短波辐射的影响 | 第63-66页 |
| 4.5.2 气溶胶加倍对温度的影响 | 第66-69页 |
| 4.5.3 气溶胶加倍对边界层高度的影响 | 第69-70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 5.1 主要结论 | 第72-73页 |
| 5.2 不足及展望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致谢 | 第78-80页 |
| 个人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