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5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页 |
2.1.2 土地供给理论 | 第17-18页 |
2.1.3 人地协调理论 | 第18页 |
2.2 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内涵 | 第18-19页 |
2.3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内涵溯源 | 第19-21页 |
3 泰来县耕地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利用面临的问题 | 第21-29页 |
3.1 泰来县自然条件 | 第21-23页 |
3.1.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 第21页 |
3.1.2 地形地貌条件 | 第21-22页 |
3.1.3 气候条件 | 第22页 |
3.1.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页 |
3.1.5 土壤植被条件 | 第22-23页 |
3.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3页 |
3.3 泰来县耕地利用情况分析 | 第23-26页 |
3.3.1 土地利用现状和特点 | 第23-25页 |
3.3.2 耕地资源利用现状 | 第25-26页 |
3.4 泰来县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3.4.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较低 | 第26-27页 |
3.4.2 土地沙化严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 第27页 |
3.4.3 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加大 | 第27-28页 |
3.4.4 中低产田比例较高 | 第28页 |
3.4.5 高寒地区耕作品种选择受限 | 第28-29页 |
4 泰来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措施 | 第29-32页 |
4.1 基本农田建设 | 第29-30页 |
4.1.1 泰来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第29页 |
4.1.2 耕地保护目标与任务 | 第29页 |
4.1.3 基本农田工程建设项目 | 第29-30页 |
4.1.4 水利设施用地项目 | 第30页 |
4.2 高标准农田建设措施 | 第30-32页 |
4.2.1 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 | 第30页 |
4.2.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 第30-31页 |
4.2.3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第31-32页 |
5 泰来县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价 | 第32-42页 |
5.1 评价时段的选取 | 第32页 |
5.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原则 | 第32-33页 |
5.3 具体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35页 |
5.4 评价方法 | 第35-40页 |
5.4.1 指标数据赋值与标志值 | 第36页 |
5.4.2 指标实际值的标准化 | 第36-37页 |
5.4.3 权重的确定 | 第37-38页 |
5.4.4 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综合评定 | 第38-39页 |
5.4.5 评价结果 | 第39-40页 |
5.5 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5.5.1 耕地可持续利用评判标准 | 第40页 |
5.5.2 耕地可持续利用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6 泰来县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与对策 | 第42-47页 |
6.1 加强耕地管理,科学发展用地 | 第42-43页 |
6.1.1 耕地利用坚持用养结合 | 第42页 |
6.1.2 加强耕地利用管理 | 第42-43页 |
6.1.3 强化土地产权管理 | 第43页 |
6.2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合理施用农肥 | 第43-44页 |
6.3 加大政策扶持和经济鼓励力度 | 第44-45页 |
6.4 推进农业循环经济优化模式战略性调整,促进资源持续利用 | 第45页 |
6.5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宏观调控耕地利用 | 第45-46页 |
6.6 实施耕地生态管护制度,切实加强耕地生态建设 | 第46-47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47-49页 |
7.1 结论 | 第47页 |
7.2 不足之处 | 第47-48页 |
7.3 讨论与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