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1.1 离子检测的意义 | 第9-11页 |
1.1.1 阳离子作用及危害 | 第9-10页 |
1.1.2 阴离子作用及危害 | 第10-11页 |
1.2 离子检测的方法 | 第11-13页 |
1.2.1 离子检测的常规方法 | 第11-12页 |
1.2.2 光化学传感器检测法 | 第12-13页 |
1.3 Cu~+,Cu~(2+),Cr~(3+),F的荧光化学传感器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1.3.1 Cu~+,Cu~(2+)荧光化学传感器 | 第13-16页 |
1.3.2 Cr~(3+)荧光化学传感器 | 第16-19页 |
1.3.3 F~-荧光化学传感器 | 第19-21页 |
1.4 F~-的磷光化学传感器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5 选题依据与论文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苯并咪唑衍生物作为铜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24-35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6页 |
2.2.1 主要试剂及药品 | 第25页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2.3 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26页 |
2.3 实验条件 | 第26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6-34页 |
2.4.1 苯并咪唑衍生物对Cu~+识别性能 | 第26-27页 |
2.4.2 苯并咪唑衍生物与不同浓度Cu~+的紫外吸收光谱测定 | 第27-28页 |
2.4.3 苯并咪唑衍生物与Cu~+,Cu~(2+)的荧光光谱测定 | 第28-30页 |
2.4.4 不同阳离子存在条件下的干扰实验 | 第30页 |
2.4.5 可逆性测试 | 第30-31页 |
2.4.6 苯并咪唑衍生物对Cu~+的最低检测限 | 第31-32页 |
2.4.7 pH的影响 | 第32页 |
2.4.8 细胞成像实验 | 第32-33页 |
2.4.9 识别机理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邻羟基苯基苯并咪唑为第三配体的新型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作为铬离子,氟离子双重磷光传感器的性能研究 | 第35-50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3.2.1 主要试剂及药品 | 第35-36页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6页 |
3.2.3 新型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36-37页 |
3.3 实验条件 | 第3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7-49页 |
3.4.1 新型铱配合物在检测Cr~(3+)中的应用 | 第37-43页 |
1 新型铱配合物对Cr~(3+)的识别性能 | 第37页 |
2 新型铱配合物与不同浓度Cr~(3+)的紫外吸收光谱测定 | 第37-38页 |
3 新型铱配合物与Cr~(3+)的磷光光谱测定 | 第38-40页 |
4 新型铱配合物对Cr~(3+)最低检测限 | 第40页 |
5 离子竞争实验 | 第40-41页 |
6 pH影响 | 第41页 |
7 细胞成像实验 | 第41-42页 |
8 检测机理 | 第42-43页 |
3.4.2 新型铱配合物在检测F~-中的应用 | 第43-49页 |
1 新型铱配合物对F~-的识别性能 | 第43-44页 |
2 新型铱配合物与不同浓度F~-的紫外吸收光谱测定 | 第44-45页 |
3 新型铱配合物与F~-的磷光光谱测定 | 第45-46页 |
4 新型铱配合物对F~-的最低检测限 | 第46-47页 |
5 离子竞争实验 | 第47页 |
6 检测机理 | 第47-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