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来源 | 第13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1.2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21页 |
1.2.1 虹膜及其组织结构 | 第13-16页 |
1.2.2 虹膜特征纹理的特征描述 | 第16-19页 |
1.2.3 虹膜特征纹理的应用 | 第19-21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1-25页 |
1.3.1 第一类纹理特征提取方法 | 第22-23页 |
1.3.2 第二类纹理特征提取方法 | 第23-25页 |
1.4 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5-28页 |
第2章 图库的建立和虹膜图像预处理 | 第28-35页 |
2.1 虹膜图库的建立 | 第28页 |
2.2 虹膜预处理 | 第28-33页 |
2.2.1 虹膜图像归一化 | 第29-31页 |
2.2.2 光斑的处理 | 第31-33页 |
2.2.3 特征纹理提取区域确定 | 第33页 |
2.3 实验所用硬件和工具软件 | 第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基于并查集方法的虹膜有效区域边界定位 | 第35-57页 |
3.1 基于并查集和边缘检测模板的虹膜内外圆的定位 | 第35-50页 |
3.1.1 基于并查集和Hough变换定位虹膜内圆 | 第36-46页 |
3.1.1.1 并查集原理 | 第37-41页 |
3.1.1.2 采用并查集进行瞳孔区域粗定位 | 第41-44页 |
3.1.1.3 采用Hough变换确定最终的内圆轮廓 | 第44-46页 |
3.1.2 基于边缘检测模板的虹膜外圆定位 | 第46-48页 |
3.1.2.1 定义边缘检测模板实现外圆粗定位 | 第46-47页 |
3.1.2.2 外圆精确定位 | 第47-48页 |
3.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8-50页 |
3.2 采用并查集方法定位虹膜有效外圆边界 | 第50-56页 |
3.2.1 虹膜提取区域的确定 | 第50-51页 |
3.2.2 采用并查集方法进行虹膜粗定位 | 第51-52页 |
3.2.3 虹膜有效区域精确定位 | 第52-54页 |
3.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5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基于双线性模板和分块策略的虹膜色素斑纹理检测 | 第57-77页 |
4.1 各种特征纹理灰度分布特征分析 | 第57-59页 |
4.2 使用双线性模板提取所有特征纹理 | 第59-60页 |
4.3 采用分支限界策略定位所有目标纹理 | 第60-65页 |
4.3.1 BAB策略的基本思想 | 第60-64页 |
4.3.1.1 BFS策略描述 | 第61-62页 |
4.3.1.2 BAB策略描述 | 第62-64页 |
4.3.2 采用BAB策略定位所有目标纹理 | 第64-65页 |
4.4 采用分块策略提取目标纹理特征向量 | 第65-70页 |
4.5 使用BP神经网络建立色素斑检测模型 | 第70-72页 |
4.5.1 BP神经网络工作原理 | 第70-71页 |
4.5.2 BP神经网络色素斑检测模型的建立 | 第71-72页 |
4.6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72-76页 |
4.6.1 色素斑纹理检测流程 | 第72-73页 |
4.6.2 色素斑纹理检测及结果分析 | 第73-7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5章 基于线性模板和模糊规则的虹膜坑洞纹理检测 | 第77-93页 |
5.1 各种特征纹理的形状特征分析 | 第77-78页 |
5.2 定长线性模板的定义和使用 | 第78-80页 |
5.3 模糊集合及模糊模式识别相关概念 | 第80-82页 |
5.3.1 模糊集合 | 第80-81页 |
5.3.2 模糊模式识别 | 第81-82页 |
5.4 定义模糊规则识别坑洞纹理 | 第82-88页 |
5.4.1 定义模糊规则检测出所有非色素斑纹理 | 第82-86页 |
5.4.2 定义模糊规则检测出坑洞纹理 | 第86-88页 |
5.5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88-92页 |
5.5.1 坑洞纹理检测流程 | 第88-90页 |
5.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90-9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6章 基于形态学方法的坑洞纹理检测 | 第93-105页 |
6.1 数学形态学的基本思想 | 第93页 |
6.2 数学形态学的基本运算 | 第93-95页 |
6.2.1 灰度形态学基本操作 | 第93-94页 |
6.2.2 二值形态学的基本操作 | 第94-95页 |
6.3 基于灰度形态学和二值形态学的目标纹理提取 | 第95-96页 |
6.4 结构元素的选择 | 第96-97页 |
6.4.1 灰度形态学结构元素的选择 | 第96页 |
6.4.2 二值形态学结构元素的选择 | 第96-97页 |
6.5 基于两阶段的虹膜坑洞纹理提取 | 第97-99页 |
6.5.1 阶段一:坑洞、裂缝纹理的提取 | 第97-98页 |
6.5.1.1 特征参数的定义 | 第97-98页 |
6.5.1.2 坑洞和裂缝纹理识别模型的建立 | 第98页 |
6.5.2 阶段二:坑洞纹理的提取 | 第98-99页 |
6.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9-104页 |
6.6.1 坑洞纹理检测流程 | 第99-100页 |
6.6.2 坑洞纹理检测与结果分析 | 第100-104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05-109页 |
7.1 结论 | 第105-106页 |
7.2 展望 | 第106-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8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