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5-29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月球探测背景及现状 | 第15-17页 |
1.3 月球探测器测控网及测轨技术 | 第17-20页 |
1.3.1 国内外深空探测网 | 第17-19页 |
1.3.2 月球探测器的测定轨技术 | 第19-20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1.4.1 月球探测器定轨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4.2 月球重力场模型的影响 | 第22-23页 |
1.4.3 参考系连接参数对定轨精度的影响 | 第23-24页 |
1.4.4 空间VLBI技术 | 第24-26页 |
1.5 本文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26-2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2 月球探测器精密定轨的基础理论 | 第29-49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月球探测器运动方程及求解 | 第29-31页 |
2.3 月球探测器的受力模型 | 第31-35页 |
2.3.1 月球(或地球)非球形摄动 | 第32-33页 |
2.3.2 N体引力 | 第33页 |
2.3.3 月球固体潮摄动 | 第33-34页 |
2.3.4 太阳光压摄动 | 第34页 |
2.3.5 经验力摄动 | 第34页 |
2.3.6 广义相对论摄动 | 第34-35页 |
2.4 月球探测器定轨中的时空基准 | 第35-48页 |
2.4.1 坐标系统 | 第35-37页 |
2.4.2 坐标系统的相互转换 | 第37-44页 |
2.4.3 时间系统 | 第44-48页 |
2.4.4 时间系统的相互转换 | 第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3 月球探测器精密定轨的观测模型及坐标转换参数估计模型推导 | 第49-71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嫦娥二号任务 | 第49-50页 |
3.3 嫦娥二号VLBI观测 | 第50-59页 |
3.3.1 VLBI观测数据 | 第50-52页 |
3.3.2 VLBI原理与模型 | 第52-53页 |
3.3.3 VLBI时延的精确计算 | 第53-56页 |
3.3.4 VLBI时延对模型参数的偏导 | 第56-58页 |
3.3.5 相关偏导数的具体形式 | 第58-59页 |
3.4 USB观测模型 | 第59-62页 |
3.4.1 测距 | 第59-60页 |
3.4.2 测距的相关偏导数 | 第60-61页 |
3.4.3 多普勒测速 | 第61页 |
3.4.4 测速的相关偏导数 | 第61-62页 |
3.5 空间VLBI观测模型 | 第62-67页 |
3.5.1 空间VLBI几何观测模型 | 第62-63页 |
3.5.2 光行时的相对论改正 | 第63-64页 |
3.5.3 空间VLBI时延的迭代计算 | 第64-65页 |
3.5.4 光行时解的微分改正 | 第65-66页 |
3.5.5 空间VLBI时延对估计参数的偏导数 | 第66-67页 |
3.6 包含坐标转换参数估计的观测模型推导 | 第67-70页 |
3.6.1 观测量对坐标转换参数的偏导数推导 | 第67-68页 |
3.6.2 坐标转换矩阵对坐标转换参数的偏导 | 第68-7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4 月球探测器精密定轨软件的研制与测试 | 第71-80页 |
4.1 引言 | 第71页 |
4.2 软件设计 | 第71-73页 |
4.3 软件测试 | 第73-79页 |
4.3.1 积分器的稳定性检验 | 第73页 |
4.3.2 轨道外推检验 | 第73-74页 |
4.3.3 生成模拟数据 | 第74-76页 |
4.3.4 利用模拟数据定轨 | 第76-78页 |
4.3.5 实测数据验证 | 第78-7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5 适合CE-2环月段精密定轨的最优月球重力场模型的选择与分析 | 第80-101页 |
5.1 引言 | 第80页 |
5.2 月球重力场模型的发展 | 第80-83页 |
5.3 月球重力场模型的比较 | 第83-87页 |
5.3.1 月球重力场模型的阶方差和误差阶方差 | 第83-85页 |
5.3.2 重力场模型与地形模型的相关性 | 第85-87页 |
5.4 CE-2环月段定轨分析 | 第87-98页 |
5.4.1 嫦娥二号VLBI数据的预处理 | 第87-90页 |
5.4.2 100 km×100 km轨道分析 | 第90-94页 |
5.4.3 100km×15km轨道分析 | 第94-98页 |
5.5 轨道预报分析 | 第98-9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6 利用VLBI数据同时探测器精密定轨与ERP估计的计算与分析 | 第101-119页 |
6.1 引言 | 第101-102页 |
6.2 ERP参数及预报值精度 | 第102-105页 |
6.2.1 ERP参数及可估性 | 第102-103页 |
6.2.2 ERP预报值的精度 | 第103-105页 |
6.3 ERP参数对CE-2奔月段月球探测器定轨的影响分析 | 第105-113页 |
6.3.1 CE-2奔月段引力中心的转移 | 第105-106页 |
6.3.2 ERP预报值解算奔月段轨道的精度分析 | 第106-108页 |
6.3.3 ERP参入估计对奔月段定轨精度的影响分析 | 第108-113页 |
6.4 ERP参数对CE-2环月段定轨精度的影响分析 | 第113-118页 |
6.4.1 ERP预报值解算环月段轨道的精度分析 | 第113-115页 |
6.4.2 ERP参入估计对环月段定轨精度的影响分析 | 第115-116页 |
6.4.3 环月段ERP估计值精度分析 | 第116-11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7 联合测轨VLBI、USB和空间VLBI对CE-2探测器的精密定轨分析 | 第119-134页 |
7.1 引言 | 第119-120页 |
7.2 观测数据模拟 | 第120-126页 |
7.2.1 参考轨道和地面测站 | 第120-121页 |
7.2.2 空间VLBI数据的模拟 | 第121-125页 |
7.2.3 USB观测值的模拟 | 第125-126页 |
7.3 模拟数据定轨解算 | 第126-133页 |
7.3.1 射电源个数的选择 | 第127-128页 |
7.3.2 ERP不参入估计时的联合数据定轨分析 | 第128-130页 |
7.3.3 ERP参入估计后的联合数据定轨分析 | 第130-133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8 结论和展望 | 第134-137页 |
8.1 主要工作总结 | 第134-135页 |
8.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 第148-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