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8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第2章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观的理论来源 | 第20-34页 |
2.1 爱尔维修的道德功利主义 | 第20-22页 |
2.1.1 爱尔维修的道德功利主义的内容 | 第20-22页 |
2.1.2 马克思对爱尔维修伦理观的吸收与评价 | 第22页 |
2.2 康德的道德自律论:以理性为道德法则 | 第22-25页 |
2.2.1 康德的道德世界 | 第23-24页 |
2.2.2 马克思对康德的继承及超越 | 第24-25页 |
2.3 边沁的道德他律论:以人的自然本性为支点的道德目的 | 第25-28页 |
2.3.1 边沁的道德功利主义 | 第25-27页 |
2.3.2 马克思恩格斯对边沁“利己主义”的判定 | 第27-28页 |
2.4 黑格尔的道德界定 | 第28-30页 |
2.4.1 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 | 第28-29页 |
2.4.2 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 | 第29-30页 |
2.5 费尔巴哈的道德观:从抽象的人出发研究道德 | 第30-34页 |
2.5.1 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分析 | 第30-32页 |
2.5.2 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道德观的批判 | 第32-34页 |
第3章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观的主要内容 | 第34-49页 |
3.1 道德的范畴:历史的、解放的道德 | 第34-36页 |
3.1.1 道德是历史的 | 第34-35页 |
3.1.2 道德是解放的 | 第35-36页 |
3.2 道德的特性:阶级性,具体性,相对独立性 | 第36-39页 |
3.2.1 唯物主义特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起点,反对唯心主义道德观 | 第37页 |
3.2.2 阶级性特征:揭示阶级社会以“利益”为核心的阶级道德 | 第37-38页 |
3.2.3 发展性特征:阶级道德向“真正人的道德”演变和升华 | 第38-39页 |
3.3 道德的本质:建立在经济关系基础上的对现实利益的反映 | 第39-41页 |
3.3.1 关于道德本质的起源 | 第39-40页 |
3.3.2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观本质 | 第40-41页 |
3.4 道德的批判:对一切旧社会批判 | 第41-45页 |
3.4.1 对宗教的批判 | 第41-42页 |
3.4.2 对封建社会道德的批判 | 第42-44页 |
3.4.3 对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批判 | 第44-45页 |
3.5 道德的实践:人道主义革命实践 | 第45-49页 |
3.5.1 一步实际行动胜于一打纲领 | 第46页 |
3.5.2 人活着就应该为了多数人幸福 | 第46-47页 |
3.5.3 道德的真谛在于实践 | 第47页 |
3.5.4 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及全人类的解放 | 第47-49页 |
第4章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观的当代意义 | 第49-53页 |
4.1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观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作用 | 第49-50页 |
4.2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观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作用 | 第50页 |
4.3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的作用 | 第50-51页 |
4.4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观对思考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的作用 | 第51-53页 |
4.4.1 审视当代我国社会道德现象 | 第51页 |
4.4.2 分析道德滑坡现象形成的原因 | 第51-52页 |
4.4.3 坚持用马克思恩格斯道德观来解决道德问题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