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1.1 选题依据和项目依托 | 第10-11页 |
| 1.1.1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 1.1.2 项目依托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存在问题 | 第12页 |
| 1.3 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 | 第12-15页 |
| 1.3.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2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3.3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 | 第13-15页 |
| 第2章 中生代火山岩的地质-岩石学特征及形成时代 | 第15-52页 |
| 2.1 火山岩地层沿革及分布 | 第15页 |
| 2.2 典型剖面 | 第15-33页 |
| 2.2.1 中-上侏罗统塔木兰沟组(J2-3t) | 第15-24页 |
| 2.2.2 下白垩统龙江组(K1l) | 第24-28页 |
| 2.2.3 下白垩统光华组(K1gn) | 第28-31页 |
| 2.2.4 下白垩统甘河组(K1g) | 第31-33页 |
| 2.3 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 第33-39页 |
| 2.3.1 中-上侏罗统塔木兰沟组(J2-3t) | 第33-34页 |
| 2.3.2 下白垩统龙江组(K1l) | 第34-35页 |
| 2.3.3 下白垩统光华组(K1gn) | 第35-37页 |
| 2.3.4 下白垩统甘河组(K1g) | 第37-39页 |
| 2.4 火山岩形成时代 | 第39-52页 |
| 2.4.1 中-上侏罗统塔木兰沟组(J2-3t) | 第39-40页 |
| 2.4.2 下白垩统龙江组(K1l); | 第40-46页 |
| 2.4.3 下白垩统光华组(K1gn) | 第46页 |
| 2.4.4 下白垩统甘河组(K1g) | 第46-52页 |
| 第3章 中生代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52-64页 |
| 3.1 塔木兰沟期火山岩 | 第52-58页 |
| 3.1.1 常量元素特征 | 第52-55页 |
| 3.1.2 稀土元素特征 | 第55-57页 |
| 3.1.3 微量元素特征 | 第57-58页 |
| 3.2 龙江期火山岩 | 第58-60页 |
| 3.2.1 常量元素特征 | 第58-59页 |
| 3.2.2 稀土元素特征 | 第59页 |
| 3.2.3 微量元素特征 | 第59-60页 |
| 3.3 光华期火山岩 | 第60-61页 |
| 3.3.1 常量元素特征 | 第60页 |
| 3.3.2 稀土元素特征 | 第60-61页 |
| 3.3.3 微量元素特征 | 第61页 |
| 3.4 甘河期火山岩 | 第61-64页 |
| 3.4.1 常量元素特征 | 第61-62页 |
| 3.4.2 稀土元素特征 | 第62页 |
| 3.4.3 微量元素特征 | 第62-64页 |
| 第4章 中生代火山岩的成因及形成构造背景 | 第64-82页 |
| 4.1 岩浆起源与演化 | 第64-66页 |
| 4.2 火山活动旋回与韵律划分 | 第66-70页 |
| 4.2.1 火山活动旋回 | 第66-68页 |
| 4.2.2 火山喷发韵律 | 第68-70页 |
| 4.3 火山岩相 | 第70-72页 |
| 4.4 火山构造 | 第72-81页 |
| 4.4.1 火山断陷盆地及特征 | 第72-79页 |
| 4.4.2 火山机构空间分布格局 | 第79-81页 |
| 4.5 火山作用与成矿的关系 | 第81-82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 作者简介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