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8-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6页 |
1.2.1 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与措施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2 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3 CO_2驱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2.4 储层地质模型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2.5 CO_2驱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3 问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二章 H1井区CO_2驱室内实验研究 | 第28-36页 |
2.1 H1井区最小混相压力研究 | 第28-33页 |
2.1.1 实验法测定H1井区最小混相压力 | 第28-31页 |
2.1.2 关联式预测H1井区最小混相压力 | 第31-33页 |
2.2 H1井区启动压力梯度研究 | 第33-35页 |
2.2.1 H1井区启动压力实验原理 | 第33-34页 |
2.2.2 H1井区启动压力梯度测定 | 第34-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CO_2驱渗流理论研究 | 第36-70页 |
3.1 模型的建立 | 第36-38页 |
3.1.1 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3.1.2 双重孔隙介质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3.1.3 CO_2驱的渗流模型的建立 | 第38页 |
3.2 CO_2驱双重介质组分渗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8-49页 |
3.2.1 油藏模型的建立 | 第39-46页 |
3.2.2 人工裂缝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3.2.3 关联条件 | 第47页 |
3.2.4 定解条件 | 第47-49页 |
3.3 模型离散化 | 第49-57页 |
3.3.1 油藏系统 | 第49-54页 |
3.3.2 人工微裂缝系统 | 第54-57页 |
3.4 参数和边界条件处理 | 第57-60页 |
3.4.1 参数处理 | 第57-58页 |
3.4.2 边界条件处理 | 第58-60页 |
3.5 方程组的求解 | 第60-64页 |
3.6 软件的编制及计算 | 第64-69页 |
3.6.1 软件的编制 | 第64-67页 |
3.6.2 模型的对比 | 第67-6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基于井震联合技术的特低渗油藏储层精细地质建模 | 第70-98页 |
4.1 精细地震解释研究 | 第70-76页 |
4.1.1 精细层位解释 | 第70-74页 |
4.1.2 断层精细解释 | 第74-76页 |
4.2 储层地震反演预测研究 | 第76-87页 |
4.2.1 研究思路 | 第77页 |
4.2.2 资料预处理与合成记录 | 第77-80页 |
4.2.3 储层测井敏感性分析 | 第80-81页 |
4.2.4 地震反演可行性分析 | 第81-85页 |
4.2.5 反演效果评价 | 第85-87页 |
4.3 井震联合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 第87-96页 |
4.3.1 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 第87-89页 |
4.3.2 构造模型的建立 | 第89-92页 |
4.3.3 属性模型的建立 | 第92-95页 |
4.3.4 储层模型的粗化 | 第95-96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96-98页 |
第五章 H1井区CO_2驱水平井开发数值模拟研究 | 第98-126页 |
5.1 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 第98-101页 |
5.1.1 网格划分 | 第98页 |
5.1.2 地层流体性质及高压物性参数 | 第98-99页 |
5.1.3 流体相态特征拟合 | 第99-100页 |
5.1.4 模型的建立 | 第100-101页 |
5.2 天然能量驱开发动态历史拟合 | 第101-106页 |
5.2.1 地质储量拟合 | 第101-102页 |
5.2.2 生产历史拟合 | 第102-105页 |
5.2.3 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105-106页 |
5.3 CO_2驱水平井井网优化设计 | 第106-116页 |
5.3.1 H1井区水平井井网优化设计 | 第107-110页 |
5.3.2 水平井井网优化方案开发指标预测 | 第110-116页 |
5.4 注采参数优化 | 第116-122页 |
5.4.1 注采井工作制度 | 第116-117页 |
5.4.2 CO_2驱替方式优化 | 第117-122页 |
5.5 经济效益评价 | 第122-124页 |
5.5.1 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 第122-123页 |
5.5.2 经济效益评价结果 | 第123-124页 |
5.6 本章小节 | 第124-126页 |
结论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第13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 | 第136页 |
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