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焊接、金属切割及金属粘接论文--焊接工艺论文--一般方法论文--焊接缺陷及质量检查论文

高速GTAW焊缝表面成形缺陷的形成机理及其抑制措施

摘要第11-14页
ABSTRACT第14-16页
第1章 前言第17-35页
    1.1 选题意义第17-18页
    1.2 研究现状第18-33页
        1.2.1 咬边缺陷形成的研究第18-22页
        1.2.2 驼峰焊道缺陷形成的研究第22-28页
        1.2.3 高速焊接成形缺陷的抑制措施第28-33页
    1.3 存在的问题第33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33-35页
第2章 高速GTAW工艺实验与数据采集第35-43页
    2.1 实验材料第35-37页
    2.2 实验设备与方法第37-39页
        2.2.1 高速焊接实验系统第37-38页
        2.2.2 焊接过程检测系统第38-39页
    2.3 典型实验结果第39-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3章 高速GTAW熔池传热与流动模型的建立第43-65页
    3.1 几何模型第43-44页
    3.2 控制方程第44-46页
        3.2.1 连续性方程第44页
        3.2.2 N-S方程第44-45页
        3.2.3 能量守恒方程第45页
        3.2.4 VOF连续性方程第45-46页
    3.3 边界条件第46-48页
        3.3.1 自由表面边界条件第46-47页
        3.3.2 其他边界条件第47-48页
    3.4 高速GTAW热-力模型第48-61页
        3.4.1 电弧热流模型第49-50页
        3.4.2 熔池受力模型第50-60页
        3.4.3 VOF模型中界面热力的处理第60-61页
    3.5 数值算法第61-63页
    3.6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4章 高速GTAW咬边缺陷的形成机理第65-83页
    4.1 咬边缺陷数值分析结果的实验验证第65-67页
    4.2 咬边缺陷形成的物理机制第67-79页
        4.2.1 电弧热力分布的动态变化第67-71页
        4.2.2 咬边形成过程中的熔池热力行为第71-79页
    4.3 表面张力的影响第79-82页
    4.4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5章 高速GTAW驼峰焊道缺陷的形成机理第83-142页
    5.1 数值分析结果的实验验证第83-85页
    5.2 驼峰焊道形成的物理机理第85-103页
        5.2.1 初始阶段的熔池行为第85-90页
        5.2.2 稳定周期形成阶段的熔池行为第90-98页
        5.2.3 熔池侧壁通道热-力行为分析第98-103页
    5.3 熔池作用力对驼峰焊道形成的影响第103-123页
        5.3.1 敏感性分析第104-107页
        5.3.2 熔池行为对作用力的敏感性第107-110页
        5.3.3 驼峰焊道缺陷对熔池作用力的敏感性第110-118页
        5.3.4 粘滞力的影响第118-123页
    5.4 驼峰焊道缺陷形成倾向的表征第123-140页
        5.4.1 描述驼峰焊道形成倾向的特征参量第124-125页
        5.4.2 熔池行为的尺度分析第125-134页
        5.4.3 表征方法的评估第134-140页
    5.5 本章小结第140-142页
第6章 高速GTAW焊缝表面成形缺陷的抑制措施第142-156页
    6.1 双GTAW高速焊接工艺实验第142-144页
        6.1.1 工艺原理及实验方法第142-144页
        6.1.2 分析方法第144页
    6.2 辅助钨极参数的影响第144-146页
    6.3 主辅电流匹配的影响第146-149页
    6.4 接头组织、性能分析第149-153页
        6.4.1 焊缝形貌第149-150页
        6.4.2 显微组织第150页
        6.4.3 力学性能第150-153页
    6.5 双GTAW熔池行为初步分析第153-155页
    6.6 本章小结第155-156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56-159页
    7.1 结论第156-157页
    7.2 展望第157-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73页
致谢第173-17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撰写的论文第175-17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77-180页
附件第180-199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99页

论文共1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肇庆职业学校教师绩效评价个案研究
下一篇:山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以高要一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