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相关概念的界析及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 有关"语言"、"话语"、"语态"概念的研究 | 第12-17页 |
2. 有关"人民日报"的研究 | 第17-19页 |
3. 有关"两微一端"的研究 | 第19-21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1-23页 |
第一章 我国党报"两微一端"的基本情况 | 第23-32页 |
第一节 我国省级党报"两微一端"的发展现状 | 第23-27页 |
第二节 我国地市级党报"两微一端"的发展现状 | 第27-29页 |
第三节 选取《人民日报》为样本的依据 | 第29-32页 |
一、长期处于党政喉舌的核心地位 | 第29-31页 |
二、"中央厨房"带来的辐射推动作用 | 第31-32页 |
第二章 《人民日报》传播语态的历史变迁 | 第32-49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1949—1965) | 第32-37页 |
一、词汇:严肃正统 | 第34-36页 |
二、句式:简短凝练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7) | 第37-41页 |
一、数量类型下降政治文风浓厚 | 第38-40页 |
二、语态特点鲜明八股之风盛行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1978—1989) | 第41-45页 |
一、用词生活气息浓厚多种词汇融入 | 第43-44页 |
二、句式精练小巧语言风格清新 | 第44-45页 |
第四节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时期(1990—2011) | 第45-49页 |
第三章 《人民日报》传播语态的现状分析 | 第49-59页 |
第一节 以"两会"为例的对比分析 | 第49-56页 |
一、对比纸质版:方式多元矩阵传播 | 第50-52页 |
二、"两微一端"对比:微博、微信、客户端各有特色 | 第52-56页 |
第二节 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报"两微一端"的特点 | 第56-59页 |
一、制造悬疑语态提高文章点击率 | 第56-57页 |
二、内容表意直接一目了然抓眼球 | 第57页 |
三、表达诉诸感性符合受众心理 | 第57-58页 |
四、图解类产品成新宠或将成为现象级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党报传播语态变迁的成因分析 | 第59-69页 |
第一节 根本原因:政治与时代的必然与应然 | 第59-63页 |
一、阶级发展的必然性 | 第59-61页 |
二、时代变迁的应然性 | 第61-63页 |
第二节 客观原因:传播技术与表达载体的变革与求新 | 第63-69页 |
一、介质:传播技术的不断变革 | 第64-65页 |
二、内容:文字表达的自我求变 | 第65-66页 |
三、主体:传受主体的新型关系 | 第66页 |
四、客体:受众自我表达的感性诉求 | 第66-69页 |
第五章 党报未来传播语态的路径求索及现实思考 | 第69-72页 |
第一节 传播语态的路径求索 | 第69-70页 |
一、将更加注重信息的简洁性与可读性 | 第69-70页 |
二、将更加注重自身的影响力与品牌建设 | 第70页 |
第二节 传播语态的现实思考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8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