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观测与试验论文--隧道施工及运用监测论文

隧道突涌水前兆信息演化规律与融合预警方法及工程应用

摘要第15-18页
ABSTRACT第18-2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2-46页
    1.1 研究背景概述第22-26页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3-25页
        1.1.2 选题依据与目的第25页
        1.1.3 问题的提出第25-2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6-40页
        1.2.1 突涌水灾害孕灾模式及类型划分方面第26-33页
        1.2.2 突涌水灾害前兆信息及其获取方法方面第33-36页
        1.2.3 隧道突涌水灾害预测预警方面第36-38页
        1.2.4 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第38-40页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第40-46页
        1.3.1 研究内容第40-42页
        1.3.2 技术路线第42页
        1.3.3 创新点第42-46页
第二章 隧道突涌水灾害工程地质模式及类型划分第46-66页
    2.1 典型隧道突涌水灾害案例分析第47-52页
        2.1.1 红岩寺隧道裂隙型突涌水第47页
        2.1.2 齐岳山隧道溶洞溶腔型突涌水第47-49页
        2.1.3 永莲隧道断层型突涌水第49-51页
        2.1.4 尚家湾隧道管道及地下暗河型突涌水第51-52页
    2.2 隧道突涌水灾害的工程地质模式第52-55页
        2.2.1 无补给静储量含水致灾构造引发的突涌水灾害第52-53页
        2.2.2 弱补给静-动储量含水致灾构造引发的突涌水灾害第53-54页
        2.2.3 强补给动储量含水致灾构造引发的突涌水灾害第54-55页
    2.3 隧道突涌水灾害类型及其特征第55-60页
        2.3.1 隔水岩体破坏突涌水第57-59页
        2.3.2 充填介质失稳突涌水第59-60页
    2.4 本章小结第60-66页
第三章 突涌水前兆信息监测预警物理基础第66-90页
    3.1 隔水阻泥结构破坏相关的物理量第66-67页
    3.2 隔水岩体破坏物理量变化特征第67-76页
        3.2.1 声发射信息特征分析第68-70页
        3.2.2 温度场信息特征分析第70-72页
        3.2.3 孔隙水压信息特征分析第72-74页
        3.2.4 视电阻率信息特征分析第74-76页
    3.3 充填介质失稳过程与物理量变化特征第76-79页
        3.3.1 电阻率信息特征分析第76-77页
        3.3.2 温度场信息特征分析第77-79页
    3.4 隔水阻泥结构破坏临界特征点识别第79-83页
        3.4.1 隔水岩体破坏前兆信息临界点分析第79-80页
        3.4.2 充填介质体破坏前兆信息临界点分析第80-81页
        3.4.3 隔水阻泥结构破坏临界点理论分析第81-83页
    3.5 突涌水灾害弹塑脆性突变模型第83-89页
        3.5.1 岩体脆性材料变形破坏特征第83-84页
        3.5.2 弹塑脆性突变模型第84-86页
        3.5.3 岩体破坏及前兆信息判据第86-87页
        3.5.4 突涌水危险性预警判别准则第87-89页
    3.6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四章 全自动真三轴地质力学模拟试验系统第90-112页
    4.1 模拟试验系统研制思路第90-91页
    4.2 功能需求与总体设计第91-93页
    4.3 三维模拟试验钢结构框架系统第93-98页
        4.3.1 拱形反力台架第95-96页
        4.3.2 自动开关门台架第96-97页
        4.3.3 自动伸缩基础台架第97-98页
    4.4 液压控制系统第98-106页
        4.4.1 液压加载控制系统第101-105页
        4.4.2 开关门控制系统第105页
        4.4.3 伸缩底板控制系统第105-106页
    4.5 水压加载系统第106-107页
    4.6 开挖工具系统第107页
    4.7 数据监测与采集系统第107-110页
    4.8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五章 隔水岩体破坏突涌水模型试验及前兆信息演化规律第112-140页
    5.1 工程概况第112-115页
        5.1.1 依托工程概况第112-113页
        5.1.2 现场突涌水灾害简况第113-115页
        5.1.3 隧道突涌水段水文地质情况第115页
    5.2 基本力学参数测试第115-118页
        5.2.1 试块的制作第115-117页
        5.2.2 单轴压缩试验第117页
        5.2.3 巴西劈裂试验第117-118页
        5.2.4 三轴压缩试验第118页
        5.2.5 试验结果分析第118页
    5.3 流固耦合相似材料第118-123页
        5.3.1 流固耦合相似理论第118-120页
        5.3.2 流固耦合相似材料第120-123页
    5.4 隔水岩体破坏突涌水模型试验第123-129页
        5.4.1 模型试验设计第123-124页
        5.4.2 监测方案设计第124-126页
        5.4.3 模型填筑及监测元件埋设第126-129页
        5.4.4 模型试验开挖第129页
    5.5 隔水岩体破坏前兆信息演化规律第129-138页
        5.5.1 隧道突涌水过程分析第129-131页
        5.5.2 位移信息演化规律第131-134页
        5.5.3 应力信息演化规律第134-135页
        5.5.4 渗压信息演化规律第135-136页
        5.5.5 前兆多元信息融合分析第136-138页
    5.6 本章小结第138-140页
第六章 充填渗透失稳突涌水模拟试验及前兆信息演化规律第140-160页
    6.1 依托现场工程第140-143页
        6.1.1 工程概况第140-141页
        6.1.2 现场突涌水灾害简况第141-143页
    6.2 隧道充填介质材料配比第143-147页
        6.2.1 围岩相似材料第143-144页
        6.2.2 充填介质材料组成第144-146页
        6.2.3 初始渗透系数测定第146-147页
    6.3 模拟试验装置及模型制作第147-150页
        6.3.1 模拟试验装置第147-149页
        6.3.2 试验工况设计第149-150页
    6.4 充填介质渗透失稳前兆信息演化规律第150-155页
        6.4.1 涌水量信息演化规律第150-152页
        6.4.2 涌泥砂量信息演化规律第152页
        6.4.3 充填管道孔隙率信息演化规律第152-154页
        6.4.4 充填管道渗透性演化规律第154-155页
    6.5 前兆多元信息临界特征点识别第155-158页
    6.6 本章小结第158-160页
第七章 隧道突涌水模式判别及前兆信息融合预测方法第160-184页
    7.1 突涌水前兆多元信息演化模式第160-161页
    7.2 隧道多类型突涌水模式匹配模型第161-168页
        7.2.1 多元信息的主成分分析第162-165页
        7.2.2 多元信息的因子分析第165-167页
        7.2.3 突涌水模式匹配模型第167-168页
    7.3 隧道突涌水前兆多元信息融合分析方法第168-175页
        7.3.1 传统证据信息融合理论第169-172页
        7.3.2 改进D-S证据融合理论第172-174页
        7.3.3 融合模型实例应用第174-175页
    7.4 隧道突涌水态势融合预测方法第175-181页
        7.4.1 突涌水态势评估模型第176-177页
        7.4.2 突涌水态势评估方法第177-178页
        7.4.3 突涌水态势实时修正第178-179页
        7.4.4 突涌水态势预测方法第179-181页
    7.5 本章小结第181-184页
第八章 隧道突涌水融合预警系统及工程应用第184-218页
    8.1 隧道突涌水融合预警软件开发第184-192页
        8.1.1 软件功能设计第184-185页
        8.1.2 软件架构设计第185-186页
        8.1.3 数据库及应用程序实现第186-189页
        8.1.4 软件开发关键技术第189-192页
    8.2 隧道突涌水融合预警软件功能第192-208页
        8.2.1 TMIWS软件安装第193-194页
        8.2.2 TMIWS软件使用方法第194-207页
        8.2.3 TMIWS软件测试第207-208页
    8.3 现场工程应用第208-217页
        8.3.1 工程概况第209-210页
        8.3.2 远程智能监控系统第210-216页
        8.3.3 远程融合预警优势第216-217页
    8.4 本章小结第217-218页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218-222页
    9.1 结论第218-220页
    9.2 展望第220-222页
参考文献第222-236页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236-237页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37-238页
博士期间申请的专利第238页
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第238-240页
致谢第240-243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43页

论文共2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固态内腔拉曼激光器与准连续模式589nm激光器研究
下一篇:《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比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