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电磁炮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拦阻模式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4-17页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2 电磁炮外弹道建模与特性分析 | 第17-33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外弹道建模常用坐标系 | 第17-19页 |
2.3 常规火炮外弹道模型 | 第19-23页 |
2.3.1 标准质点弹道方程 | 第19-21页 |
2.3.2 考虑气象条件的质点弹道方程 | 第21-22页 |
2.3.3 六自由度弹道方程 | 第22-23页 |
2.4 电磁炮外弹道建模 | 第23-25页 |
2.5 弹道仿真与特性分析 | 第25-31页 |
2.5.1 电磁炮外弹道仿真 | 第25-30页 |
2.5.2 初始扰动影响 | 第30-31页 |
2.5.3 炮弹基本参数对外弹道影响 | 第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高速高机动目标跟踪算法 | 第33-53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目标运动模型 | 第33-39页 |
3.2.1 CV模型/CA模型 | 第33-35页 |
3.2.2 CT协调转弯模型 | 第35-36页 |
3.2.3 Singer模型 | 第36-38页 |
3.2.4 "当前"统计模型 | 第38-39页 |
3.3 交互式多模型(IMM)算法 | 第39-44页 |
3.3.1 IMM算法原理 | 第40-42页 |
3.3.2 IMM算法实现步骤 | 第42-44页 |
3.4 基于自适应高斯模型的时变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IMM算法 | 第44-47页 |
3.4.1 模型集的建立 | 第44-46页 |
3.4.2 自适应马尔科夫转移概率 | 第46-47页 |
3.4.3 改进交互多模型算法 | 第47页 |
3.5 MATLAB算法仿真分析 | 第47-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自适应未来空域窗拦阻射击模式 | 第53-67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未来空域窗数学描述 | 第53-55页 |
4.3 自适应未来空域窗 | 第55-62页 |
4.3.1 自适应未来空域窗中心点坐标与半径确定方法 | 第56-57页 |
4.3.2 自适应空域窗弹丸散布中心优化配置 | 第57-58页 |
4.3.3 未来空域窗散布中心仿真 | 第58-62页 |
4.4 自适应未来空域窗设置流程 | 第62-66页 |
4.4.1 坐标系与坐标系变换 | 第62-63页 |
4.4.2 命中方程诸元参数求解 | 第63-64页 |
4.4.3 基于自适应未来空域窗的拦阻射击流程 | 第64-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5 毁歼概率计算 | 第67-83页 |
5.1 引言 | 第67页 |
5.2 毁歼概率计算中的相关概念 | 第67-68页 |
5.3 目标空中命中面积计算 | 第68-69页 |
5.4 射击误差分析 | 第69-72页 |
5.4.1 射击误差概念 | 第69-70页 |
5.4.2 射弹散布误差 | 第70-71页 |
5.4.3 射击诸元误差 | 第71-72页 |
5.4.4 射击误差的分布 | 第72页 |
5.5 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毁歼概率计算 | 第72-75页 |
5.6 毁伤效能仿真分析 | 第75-82页 |
5.6.1 自适应未来空域窗拦阻射击流程仿真 | 第75-78页 |
5.6.2 电磁炮与传统火炮毁歼概率对比 | 第78-80页 |
5.6.3 电磁炮在不同射击模式下毁歼概率对比 | 第80-8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总结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附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