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保护学论文--鱼病学论文--微生物性鱼病论文

南京地区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分型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篇 文献综述第12-38页
    第一章 气单胞菌毒力因子和分型的研究进展第12-38页
        1 气单胞菌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第12-13页
        2 气单胞菌致病性第13-14页
            2.1 对水产动物的致病性第13页
            2.2 对人的致病性第13-14页
        3 气单胞菌主要的毒力因子第14-24页
            3.1 黏附因子第14-18页
            3.2 胞外产物第18-20页
            3.3 分泌系统第20-22页
            3.4 铁螯合系统第22-23页
            3.5 群体感应系统第23-24页
        4 气单胞菌分子分型第24-27页
            4.1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第24-25页
            4.2 肠道细菌重复基因间共有序列(ERIC-PCR)分型第25页
            4.3 多位点酶电泳分型第25-26页
            4.4 多位点序列分型第26-27页
        5 展望第27-28页
        参考文献第28-38页
第二篇 试验研究第38-84页
    第二章 气单胞菌属新成员水族箱气单胞菌的鉴定及致病特性分析第38-5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9-41页
            1.1 样品采集与参考菌株第39页
            1.2 主要试剂第39页
            1.3 细菌的分离培养第39页
            1.4 细菌形态特征观察和生化特性检查第39页
            1.5 分离菌株的分子鉴定第39-40页
            1.6 毒力基因检测第40页
            1.7 溶血活性第40-41页
            1.8 蛋白酶活性第41页
            1.9 斑马鱼致病性试验第41页
        2 结果第41-45页
            2.1 细菌的分离与生化特性第41-42页
            2.2 细菌的分子鉴定第42-43页
            2.3 毒力基因的检测第43-44页
            2.4 细菌溶血价的测定第44页
            2.5 胞外蛋白酶活性第44页
            2.6 斑马鱼致病性试验第44-45页
        3 讨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第三章 南京地区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因子检测第50-6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0-52页
            1.1 样品采集与参考菌株第50-51页
            1.2 主要试剂第51页
            1.3 主要仪器第51页
            1.4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纯化第51页
            1.5 细菌形态特征观察第51页
            1.6 细菌gyrB看家基因测序第51-52页
            1.7 毒力基因检测第52页
            1.8 斑马鱼致病性试验第52页
        2 结果第52-58页
            2.1 细菌鉴定第52-53页
            2.2 毒力基因检测第53-57页
            2.3 细菌致病力测定第57-58页
        3 讨论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8页
    第四章 基于O抗原基因簇相关基因的嗜水气单胞菌分型方法的建立第68-8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9-73页
            1.1 菌株第69页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69-70页
            1.3 DNA的提取第70页
            1.4 O抗原基因簇相关基因分型第70-72页
            1.5 斑马鱼致病性试验第72页
            1.6 MLST分型第72-73页
        2 结果第73-78页
            2.1 嗜水气单胞菌O抗原基因簇分型和单糖合成基因的确定第73-74页
            2.2 rmlA、 rmlC、 rmlD基因检测第74-75页
            2.3 rmlC基因的进化树分析第75-76页
            2.4 细菌致病力测定第76-77页
            2.5 MLST分析第77-78页
        3 讨论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全文总结第84-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鱼源无乳链球菌N-乙酰胞壁质酶和内肽酶基因缺失株构建及特性分析
下一篇:日本血吸虫促凋亡基因SjBAD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