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第一章 无乳链球菌致病性及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2-30页 |
1 无乳链球菌致病性 | 第12-13页 |
1.1 对水产动物的致病性 | 第12页 |
1.2 对奶牛的致病性 | 第12-13页 |
1.3 对人的致病性 | 第13页 |
2 无乳链球菌毒力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 第13-18页 |
2.1 穿孔毒素 | 第13-14页 |
2.2 促进免疫逃避的因子 | 第14-16页 |
2.3 抵抗宿主抗菌肽的因子 | 第16-17页 |
2.4 黏附和侵袭宿主细胞 | 第17-18页 |
2.5 其他毒力因子 | 第18页 |
3 无乳链球菌与宿主细胞互作机制 | 第18-20页 |
3.1 与巨噬细胞的互作 | 第19页 |
3.2 与上皮细胞的互作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30页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30-76页 |
第二章 无乳链球菌nala及pepO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 第30-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5页 |
1.1 菌株、质粒与引物 | 第30-32页 |
1.2 仪器和试剂 | 第32页 |
1.3 无乳链球菌与巨噬细胞互作后nala和pepO基因上调表达 | 第32-33页 |
1.4 nala和pepO基因缺失载体的构建 | 第33页 |
1.5 nala和pepO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 第33-35页 |
1.6 基因互补株的构建 | 第35页 |
1.7 缺失株和互补株的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35页 |
1.8 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35页 |
2 结果 | 第35-41页 |
2.1 无乳链球菌与巨噬细胞互作后nala和pepO基因上调表达 | 第35-36页 |
2.2 基因缺失质粒的构建 | 第36-37页 |
2.3 基因互补质粒的构建 | 第37-38页 |
2.4 基因缺失株的PCR鉴定 | 第38-39页 |
2.5 荧光定量PCR分析nala及pepO基因的表达 | 第39-40页 |
2.6 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无乳链球菌pepO基因缺失株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44-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9页 |
1.1 菌株及质粒 | 第44-45页 |
1.2 细胞及试验动物 | 第45页 |
1.3 仪器和试剂 | 第45页 |
1.4 pepO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45-47页 |
1.5 缺失株△pepO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47-49页 |
2 结果 | 第49-57页 |
2.1 pepO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重组蛋白纯化 | 第49-51页 |
2.2 重组蛋白PepO免疫原性分析 | 第51页 |
2.3 缺失株△pepO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51-57页 |
3 讨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第四章 无乳链球菌nala基因缺失株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62-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5页 |
1.1 菌株 | 第63页 |
1.2 细胞及试验动物 | 第63页 |
1.3 试剂和仪器 | 第63页 |
1.4 特性分析 | 第63-65页 |
2 结果 | 第65-71页 |
2.1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65-66页 |
2.2 细菌形态的观察 | 第66页 |
2.3 细菌自溶试验 | 第66-67页 |
2.4 斑马鱼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 第67-68页 |
2.5 吞噬存活试验 | 第68-69页 |
2.6 黏附试验 | 第69页 |
2.7 细胞毒性试验 | 第69-71页 |
3 讨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全文总结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