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研究流程 | 第16页 |
·文章结构概述 | 第16-17页 |
第2章 文献回顾 | 第17-37页 |
·心智模型 | 第17-25页 |
·心智模型的定义和演化 | 第17-18页 |
·心智模型的形成和特征 | 第18-20页 |
·人机交互中的心智模型 | 第20-24页 |
·心智模型在提高可用性中的意义 | 第24-25页 |
·信息构建 | 第25-31页 |
·网站信息构建的定义和演化 | 第25-26页 |
·信息构建的要素和特征 | 第26-28页 |
·信息构建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 第28-30页 |
·信息构建中交互发展方向 | 第30-31页 |
·可用性评价 | 第31-37页 |
·可用性的定义 | 第31-32页 |
·可用性评价的维度 | 第32-33页 |
·可用性评价的方法 | 第33-35页 |
·启发式可用性评价的原则 | 第35-37页 |
第3章 心智模型与信息构建及交互方式对应关系研究 | 第37-57页 |
·用户心智模型的提取方法 | 第37页 |
·心智模型与信息构建层次 | 第37-40页 |
·用户心智模型的层次 | 第37-38页 |
·人机界面中信息构建层次 | 第38页 |
·对应关系研究 | 第38-40页 |
·心智模型与信息传递 | 第40-44页 |
·基于用户的信息传递介质分布 | 第40-42页 |
·心智模型对信息传递效率的影响 | 第42-44页 |
·心智模型在交互方式中的映射研究 | 第44-48页 |
·静态基本模型的映射分析 | 第44-46页 |
·动态基本模型的映射分析 | 第46-48页 |
·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研究 | 第48-56页 |
·移动互联网业务特点 | 第48-52页 |
·界面的基本信息构建与交互方式 | 第52-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匹配度与可用性对比实验 | 第57-79页 |
·实验目的、方法和流程 | 第57-58页 |
·实验目的和方法 | 第57页 |
·实验流程 | 第57-58页 |
·实验一:用户心智模型提取实验与匹配度计算 | 第58-65页 |
·心智模型的提取 | 第58-60页 |
·浏览器的信息架构提取 | 第60-63页 |
·匹配度计算 | 第63-65页 |
·实验二:浏览器可用性测试实验 | 第65-77页 |
·实验方法 | 第65页 |
·实验流程 | 第65页 |
·实验准备 | 第65-6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6-77页 |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5章 基于心智模型一致性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设计 | 第79-89页 |
·市场调查 | 第79-81页 |
·需求特点 | 第79-80页 |
·优势分析 | 第80-81页 |
·用户心智模型建立 | 第81-84页 |
·用户角色 | 第81-82页 |
·情境分析 | 第82-83页 |
·用户心智模型分析 | 第83-84页 |
·原型设计 | 第84-88页 |
·应用环境 | 第84-85页 |
·原型展示 | 第85-88页 |
·交互方式 | 第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6章 原型设计的可用性评估 | 第89-92页 |
·实验目的与方法 | 第89-90页 |
·实验目的 | 第89页 |
·实验方法 | 第89页 |
·实验被试 | 第89页 |
·实验任务 | 第89-90页 |
·实验步骤 | 第90页 |
·实验结果 | 第90-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2-94页 |
·总结 | 第92-93页 |
·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附录 | 第98-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