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38页 |
1. 疫苗的发展 | 第13-22页 |
1.1 疫苗的种类 | 第14-19页 |
1.1.1 预防性疫苗 | 第14-16页 |
1.1.2 治疗性疫苗 | 第16-19页 |
1.2 疫苗的免疫应答 | 第19-21页 |
1.3 疫苗免疫佐剂 | 第21-22页 |
2. 纳米球作为疫苗载体的研究 | 第22-30页 |
2.1 脂质体 | 第22-24页 |
2.2 壳聚糖 | 第24-26页 |
2.3 生物可降解性聚合物 | 第26-30页 |
2.3.1 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lactide-co-gly-colide),PLGA) | 第26-27页 |
2.3.2 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 | 第27-28页 |
2.3.3 丙烯酸聚合物 | 第28-30页 |
3. 疫苗递送系统的性质对免疫应答的影响 | 第30-34页 |
3.1 球形颗粒粒径 | 第30-31页 |
3.2 球形颗粒表面电荷 | 第31-33页 |
3.3 纳米/微米球颗粒疏水性 | 第33-34页 |
3.4 抗原与纳米/微米球疫苗递送载体的加载方式 | 第34页 |
4. 纳米/微米球形疫苗载体佐剂效应的免疫学机制 | 第34-37页 |
4.1 抗原储存 | 第34-35页 |
4.2 APCs的摄取和活化 | 第35页 |
4.3 溶酶体逃逸 | 第35-36页 |
4.4 补体激活 | 第36-37页 |
5. 课题的提出 | 第37-38页 |
第二章 负载百日咳毒素(PTd)的PLGA纳米/微米球(NP./MP.)作为疫苗的可行性及其免疫学机制研究 | 第38-61页 |
1. 材料、仪器及动物 | 第38-40页 |
1.1 材料 | 第38-39页 |
1.2 仪器 | 第39-40页 |
1.3 动物 | 第4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0-46页 |
2.1 PLGA纳米/微米球的制备及表征 | 第40-41页 |
2.1.1 PLGA纳米/微米球的制备及表征 | 第40页 |
2.1.2 PTd PLGA纳米/微米球内包封抗原浓度测定 | 第40-41页 |
2.2 MTT法检测PTd NP./MP.的细胞毒性 | 第41页 |
2.3 巨噬细胞J774.2对PLGA NP./MP.的内吞 | 第41-43页 |
2.3.1 流式细胞术检测BSA(F1TC)NP./MP.的内吞 | 第41-42页 |
2.3.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BSA(FITC)NP./MP.的内吞 | 第42页 |
2.3.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PTd.NP./MP.的内吞 | 第42-43页 |
2.4 PTd NP./MP.的免疫反应评价 | 第43-45页 |
2.4.1 小鼠血清制备及特异性抗PT抗体IgG滴度检测 | 第43-44页 |
2.4.2 特异性抗PT抗体IgG亚型检测 | 第44页 |
2.4.3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分离及细胞因子检测 | 第44-45页 |
2.4.4 巨噬细胞分离及NO分泌的检测 | 第45页 |
2.5 统计分析 | 第45-46页 |
3. 结果 | 第46-60页 |
3.1 PLGA纳米/微米球的粒径,电位,表面形貌及包封抗原浓度 | 第46页 |
3.2 PTd NP./MP.的体外细胞毒性 | 第46-47页 |
3.3 J774.2细胞对PLGA NP./MP.的内吞 | 第47-49页 |
3.3.1 J774.2细胞对BSA(FITC)NP./MP.的内吞 | 第47-48页 |
3.3.2 J774.2细胞对PTd(FITC)NP./MP.的内吞 | 第48-49页 |
3.4 PTd NP./MP.的免疫应答 | 第49-59页 |
3.4.1 皮下免疫 | 第49-56页 |
3.4.2 皮内免疫接种PTd NP./MP | 第56-59页 |
3.4.2.1 特异性抗百日咳毒素抗体IgG | 第56-57页 |
3.4.2.2 特异性IgG亚型检测 | 第57-58页 |
3.4.2.3 细胞因子的释放 | 第58页 |
3.4.2.4 巨噬细胞分泌的NO | 第58-59页 |
3.5 PTd NP./MP.皮下与皮内免疫应答的比较 | 第59-6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三章 新型酸敏感型阳离子纳米球PEDG作为疫苗递送载体的可行性及免疫机制研究 | 第61-85页 |
1. 材料,仪器及动物 | 第61-63页 |
1.1 材料 | 第61-63页 |
1.2 仪器 | 第63页 |
1.3 动物 | 第6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3-71页 |
2.1 mPEG-b-PDPA-b-PGEM的合成 | 第63-64页 |
2.1.1 mPEG-b-PDPA-b-PtBAM的合成 | 第63-64页 |
2.1.2 mPEG-b-PDPA-b-PGEM的合成 | 第64页 |
2.2 PEDG聚合物的表征,空白纳米粒及Nano.-OVA的制备 | 第64-65页 |
2.3 PEDG酸性敏感性测定及Nanno.-OVA的抗原释放 | 第65页 |
2.4 骨髓粒细胞的提取及BMDCs的诱导,分离及鉴定 | 第65-67页 |
2.5 PEDG NPs对BMDCs的促成熟作用 | 第67页 |
2.6 BMDCs对Nanno.OVA的捕获 | 第67-68页 |
2.7 Nanno.OVA体外对BMDCs及巨噬细胞Raw 264.7的活化作用 | 第68页 |
2.8 BMDCs对Nanno.OVA的体外交叉提呈 | 第68页 |
2.9 体内追踪罗丹明标记的抗原 | 第68-69页 |
2.10 动物免疫及不同OVA剂型的体内免疫应答 | 第69-71页 |
2.10.1 特异性抗体应答检测 | 第69-70页 |
2.10.2 特异性抗OVA抗体IgG亚型检测 | 第70页 |
2.10.3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分离及细胞因子检测 | 第70-71页 |
2.11 抗原的体内提呈 | 第71页 |
2.12 统计分析 | 第71页 |
3. 结果 | 第71-84页 |
3.1 PEDG聚合物的合成和物理特性 | 第71-73页 |
3.2 PEDG对抗原OVA的包封及其酸敏感性 | 第73-75页 |
3.3 抗原被BMDCs的捕获及其胞内定位 | 第75-76页 |
3.4 PEDG纳米球促BMDCs及巨噬细胞Raw 264.7的成熟与活化 | 第76-78页 |
3.5 PEDG纳米球促进抗原的体外交叉提呈 | 第78-79页 |
3.6 抗原的体内迁移 | 第79-80页 |
3.7 Nano.-OVA的体内获得性免疫应答 | 第80-83页 |
3.8 抗原的体内交叉提呈 | 第83-8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四章 阳离子纳米载体佐剂作用的机制研究 | 第85-103页 |
1. 材料、仪器及动物 | 第85-87页 |
1.1 材料 | 第85-86页 |
1.2 仪器 | 第86页 |
1.3 动物 | 第86-8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87-93页 |
2.1 PEC、PECG-1、PECG-2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纳米球的制备 | 第87-88页 |
2.2 BMDCs的提取及体外诱导 | 第88-89页 |
2.3 BMDCs对PEC、PECG-1、PECG2 NPs的吞噬 | 第89-90页 |
2.4 PEC、PECG-1、PECG-2 NPs对BMDCs的促成熟作用 | 第90-91页 |
2.5 PEC、PECG-1、PECG-2 NPs对抗原体外交叉提呈的影响 | 第91页 |
2.6 PEC、PECG-1、PECG-2 NPs在体内对外源抗原的滞留及回流淋巴结的迁移 | 第91-92页 |
2.7 PEC、PECG-1、PECG-2 NPs的体内免疫应答 | 第92-9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93-101页 |
3.1 不同表面电荷纳米球的合成及物理特性 | 第93-94页 |
3.2 纳米球表面电荷对BMDCs捕获的作用 | 第94-96页 |
3.3 PEC、PECG-1、PECG-2 NPs促BMDCs成熟 | 第96-97页 |
3.4 纳米球表面电荷越多更能刺激抗原的体外交叉提呈 | 第97-98页 |
3.5 表面电荷对纳米球体内迁移的作用 | 第98-100页 |
3.6 纳米球表面电荷对其体内应答的作用 | 第100-101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22页 |
全文总结 | 第122-124页 |
作者简历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