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0页 |
1 茎瘤固氮根瘤菌的相关介绍 | 第9-10页 |
1.1 宿主田菁简介 | 第9页 |
1.2 茎瘤固氮根瘤菌简介 | 第9-10页 |
2 细菌趋化性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2.1 趋化信号转导相关蛋白 | 第10-11页 |
2.2 模式菌株大肠杆菌的趋化系统 | 第11-12页 |
2.3 根瘤菌趋化研究介绍 | 第12-14页 |
2.3.1 苜蓿中华根瘤菌的趋化系统研究 | 第13页 |
2.3.2 豌豆根瘤菌的趋化系统研究 | 第13页 |
2.3.3 巴西固氮螺菌的趋化系统研究 | 第13-14页 |
3 细菌次生代谢产物的介绍 | 第14-15页 |
3.1 黑色素简介 | 第14页 |
3.2 胞外多糖(EPS)简介 | 第14-15页 |
4 基因敲除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4.1 基因敲除的概念 | 第15-17页 |
4.1.1 利用同源重组技术进行基因的敲除 | 第16-17页 |
4.1.2 随机插入突变技术进行基因敲除 | 第17页 |
4.1.3 利用RNAi技术进行基因敲除 | 第17页 |
4.2 微生物基因敲除系统 | 第17-18页 |
4.3 基因敲除技术的应用 | 第18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6 创新及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0-3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1.1 供试菌株和质粒载体 | 第20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2.1 茎瘤固氮根瘤菌ORS571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0-21页 |
2.2 相关基因PCR引物设计及其反应体系 | 第21-22页 |
2.3 PCR产物电泳及切胶回收 | 第22-23页 |
2.4 pEASY载体与PCR产物连接及测序 | 第23页 |
2.5 序列的分析方法 | 第23页 |
2.5.1 结构域分析 | 第23页 |
2.5.2 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 | 第23页 |
2.5.3 蛋白的跨膜结构分析 | 第23页 |
2.5.4 蛋白的疏水性分析 | 第23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3-29页 |
3.1 PCR扩增结果 | 第23-24页 |
3.2 pEASY与PCR产物连接结果 | 第24页 |
3.3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第24-29页 |
3.3.1 结构域分析结果 | 第24-25页 |
3.3.2 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结果 | 第25-27页 |
3.3.3 蛋白的跨膜结构分析 | 第27-28页 |
3.3.4 蛋白的疏水性分析 | 第28-29页 |
4 讨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突变株构建 | 第30-3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1.1 供试菌株和质粒载体 | 第30页 |
1.2 所用培养基 | 第30-31页 |
1.2.1 LB培养基(1L) | 第30页 |
1.2.2 TY培养基(1L) | 第30页 |
1.2.3 L3培养基(1L) | 第30-31页 |
1.2.4 刚果红培养基 | 第31页 |
1.3 相关试剂 | 第3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1-36页 |
2.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1-32页 |
2.2 质粒的提取 | 第32页 |
2.3 酶切 | 第32页 |
2.4 乙醇沉淀回收酶切产物 | 第32-33页 |
2.5 连接 | 第33页 |
2.6 转化涂板 | 第33页 |
2.7 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33页 |
2.7.1 缺失突变载体的构建 | 第33页 |
2.7.2 回补载体的构建 | 第33页 |
2.8 构建缺失突变株 | 第33-35页 |
2.9 构建回补菌株 | 第35-36页 |
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36-38页 |
3.1 TLPa1的缺失突变株构建和回补菌株构建 | 第36-37页 |
3.2 TPLa2的突变株和回补菌株的构建 | 第37-38页 |
4 讨论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突变表型研究 | 第39-5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1.1 菌株和质粒 | 第39页 |
1.2 培养基与生长条件 | 第39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39-4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2.1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0页 |
2.2 趋化实验 | 第40页 |
2.3 采用乙炔还原法(ARA)测定菌株固氮活性测定 | 第40页 |
2.4 胞外多糖和次生代谢物的观察 | 第40-41页 |
2.5 竞争性结瘤实验 | 第41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8页 |
3.1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1-42页 |
3.2 趋化能力的研究 | 第42-45页 |
3.3 胞外多糖分泌和次生代谢产物的观察 | 第45-46页 |
3.4 固氮酶活结果 | 第46-47页 |
3.5 竞争性结瘤结果 | 第47-48页 |
4 讨论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Abstract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