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 PRRS概述 | 第10-16页 |
1.1 PRRS的发现与流行 | 第10-11页 |
1.2 PRRSV病原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11-12页 |
1.3 PRRSV的侵染机制 | 第12页 |
1.4 PRRSV感染免疫细胞的研究 | 第12-14页 |
1.5 PRRSV诱导细胞凋亡 | 第14-16页 |
2 中药抗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2.1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 | 第16-17页 |
2.2 中药类免疫增强剂 | 第17-18页 |
3 中药抗病毒机制 | 第18-20页 |
3.1 直接抗病毒途径 | 第18-19页 |
3.2 间接抗病毒作用 | 第19-20页 |
前言 | 第20-21页 |
试验一 抗病毒药物筛选体系的建立及药物对3D4/2细胞安全性的影响 | 第21-27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1.1 试验用细胞以及药物来源 | 第21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1.3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第21-22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2-25页 |
2.1 3D4/2细胞的培养 | 第22-23页 |
2.2 3D4/2细胞的鉴定 | 第23-24页 |
2.3 药物的细胞毒性测定 | 第24-25页 |
3 试验结果 | 第25-26页 |
3.1 细胞培养结果 | 第25-26页 |
3.2 细胞鉴定结果 | 第26页 |
3.3 药物最适浓度结果 | 第26页 |
4 小结 | 第26-27页 |
试验二 PRRSV感染性的测定 | 第27-29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1.1 试验用细胞和病毒来源 | 第27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1.3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第27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3 试验结果 | 第28页 |
4 小结 | 第28-29页 |
试验三 药物对3D4/2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29-33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1.1 试验用细胞 | 第29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1.3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第2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9-31页 |
2.1 中性红法检测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 第29-30页 |
2.2 ELISA测定细胞因子 | 第30-31页 |
3 试验结果 | 第31-32页 |
3.1 中性红吞噬试验结果 | 第31页 |
3.2 ELISA测定细胞因子试验结果 | 第31-32页 |
4 小结 | 第32-33页 |
试验四 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药物对PRRSV感染细胞的抑制作用 | 第33-36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1.1 试验用细胞、病毒以及药物来源 | 第33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33页 |
1.3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第33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3 试验结果 | 第34-35页 |
4 小结 | 第35-36页 |
试验五 药物对PRRSV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36-40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1.1 试验用细胞、病毒以及药物来源 | 第36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36页 |
1.3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第36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3 试验结果 | 第37-38页 |
4 小结 | 第38-40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40-44页 |
1 药物对3D4/2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 | 第40-41页 |
2 药物对PRRSV感染3D4/2的影响 | 第41页 |
3 药物对PRRSV引发3D4/2凋亡的影响 | 第41页 |
4 药物抗PRRSV机制 | 第41-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Abstract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