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司法认定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8页 |
第2章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定义 | 第8-12页 |
2.1 黑社会组织的起源 | 第8-9页 |
2.2 我国立法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定义 | 第9-10页 |
2.3 我国学术界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定义之争 | 第10-12页 |
第3章 黑社会性质组织基本特征的理解与分析 | 第12-16页 |
3.1 对“组织特征”的理解与分析 | 第12-13页 |
3.2 对“经济特征”的理解与分析 | 第13页 |
3.3 对“行为特征”的理解与分析 | 第13-14页 |
3.4 对“非法控制特征”的理解和分析 | 第14-16页 |
第4章 黑社会性质组织基本特征的司法认定 | 第16-31页 |
4.1 对“组织特征”的司法认定 | 第16-19页 |
4.1.1 组织成员稳定性的认定 | 第16-17页 |
4.1.2“人数较多”的认定 | 第17-18页 |
4.1.3 组织严密性的认定 | 第18-19页 |
4.2 对“经济特征”的司法认定 | 第19-22页 |
4.2.1 获利手段非法性的认定 | 第19-20页 |
4.2.2 经济实力的认定 | 第20-21页 |
4.2.3 支持组织活动的认定 | 第21-22页 |
4.3 对“行为特征”的司法认定 | 第22-26页 |
4.3.1 行为特征的暴力性 | 第22-23页 |
4.3.2 行为特征的欺压、残害性 | 第23-24页 |
4.3.3 行为特征的有组织性 | 第24-25页 |
4.3.4 行为特征的经常性 | 第25-26页 |
4.4 对“非法控制特征”的司法认定 | 第26-31页 |
4.4.1 一定区域的认定 | 第26页 |
4.4.2 一定行业的认定 | 第26-27页 |
4.4.3 非法控制、重大影响的认定 | 第27-28页 |
4.4.4 非法控制的实现途径认定 | 第28-31页 |
第5章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相关组织的区别 | 第31-38页 |
5.1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黑社会组织的区别 | 第31-32页 |
5.2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普通犯罪集团的区别 | 第32-34页 |
5.3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恶势力的区别 | 第34-35页 |
5.4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农村封建宗族势力的区别 | 第35-36页 |
5.5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恐怖活动组织的区别 | 第36-3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