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变压器、变流器及电抗器论文--互感器论文

GIS中特快速暂态过电压及其对电子式互感器影响的研究

论文创新点第5-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1 绪论第15-29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6页
        1.2.1 VFTO的研究现状第18-23页
        1.2.2 隔离开关操作对电子式互感器影响的研究现状第23-26页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6-29页
        1.3.1 本文研究思路第26-27页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7-29页
2 隔离开关操作特快速哲态现象及机理的研究第29-43页
    2.1 特快速暂态现象产生机理第29-35页
        2.1.1 SF_6气体间隙击穿条件第29-32页
        2.1.2 SF_6气体击穿的燃弧特性分析第32-33页
        2.1.3 特快速暂态现象的分类第33-35页
    2.2 隔离开关操作的重复击穿全过程分析第35-39页
        2.2.1 分闸重燃过程分析第35-36页
        2.2.2 合闸预击穿过程分析第36-38页
        2.2.3 重复击穿与单次击穿第38-39页
    2.3 VFTO的基本特性第39-41页
        2.3.1 VFTO的幅值第39页
        2.3.2 VFTO的上升时间第39-41页
        2.3.3 VFTO的频率第41页
        2.3.4 VFTO的振荡系数第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3页
3 基于传输线理论的VFTO频率计算方法的研究第43-73页
    3.1 传输线理论基础第43-45页
        3.1.1 均匀传输线的基本方程第43-44页
        3.1.2 均匀无损传输线的求解第44-45页
        3.1.3 不同条件下的传输线输入阻抗第45页
    3.2 VFTO频率计算模型第45-50页
        3.2.1 隔离开关操作短母线的等效回路第46页
        3.2.2 等效回路的传输线模型第46-47页
        3.2.3 基于等效回路的VFTO计算模型第47-50页
    3.3 不同GIS电气接线方式下VFTO频率的计算模型第50-57页
        3.3.1 负载侧短母线接地的VFTO频率计算模型第50-51页
        3.3.2 负载侧短母线经电容接地的VFTO频率计算模型第51-53页
        3.3.3 负载侧短母线串联电容的VFTO频率计算模型第53-54页
        3.3.4 电源侧带分支母线的VFTO频率计算模型第54-57页
    3.4 VFTO主导频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7-67页
        3.4.1 不同母线长度对VFTO主导频率的影响第57-59页
        3.4.2 短母线开路和短路对VFTO主导频率的影响第59-61页
        3.4.3 不同接地电容对VFTO主导频率的影响第61-63页
        3.4.4 不同串联电容对VFTO主导频率的影响第63-65页
        3.4.5 分支母线长度对VFTO主导频率的影响第65-67页
    3.5 VFTO主导频率计算方法的试验验证第67-71页
    3.6 本章小结第71-73页
4 基于广义S变换的VFTO波形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第73-89页
    4.1 时频分析方法简介第73-75页
    4.2 不同时频分析方法对比分析第75-78页
        4.2.1 测试波形第75-76页
        4.2.2 不同时频分析方法对比分析第76-78页
    4.3 基于广义S变换的VFTO实测波形时频分析第78-82页
        4.3.1 VFTO实测波形的广义S变换分析第78-80页
        4.3.2 VFTO频率分量的幅值变化曲线第80-82页
    4.4 不同条件下VFTO频率对比分析第82-88页
        4.4.1 隔离开关分/合闸下VFTO频率对比分析第82页
        4.4.2 重复击穿下VFTO频率对比分析第82-84页
        4.4.3 不同测点位置VFTO频率对比分析第84-86页
        4.4.4 不同GIS结构参数下VFTO频率对比分析第86-88页
        4.4.5 安装避雷器时的VFTO频率对比分析第88页
    4.5 本章小结第88-89页
5 VFTO对GIS电子式互感器电磁干扰影响的研究第89-107页
    5.1 电子式互感器的分类与结构第89-90页
    5.2 电子式互感器的特快速暂态电磁干扰分析第90-92页
    5.3 电容分压器输出VFTO传导干扰计算第92-97页
        5.3.1 GIS电子式互感器分压比的频率特性分析第92-95页
        5.3.2 VFTO传导干扰电压的计算第95-97页
    5.4 电容分压器输出VFTO传导干扰的试验验证第97-100页
        5.4.1 VFTO传导干扰测量试验第98-99页
        5.4.2 VFTO传导干扰实测结果及分析第99-100页
    5.5 采集箱内VFTO暂态电磁场计算第100-105页
        5.5.1 GIS内部暂态电磁场理论分析第100-102页
        5.5.2 采集箱内VFTO暂态电场计算第102-104页
        5.5.3 采集箱内VFTO暂态磁场计算第104-105页
    5.6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6 电子式互感器VFTO电磁干扰的抑制方法研究第107-120页
    6.1 电子式互感器数据采集电路的电磁敏感性分析第107-109页
        6.1.1 电子式互感器电子线路抗干扰方法分析第107-108页
        6.1.2 VFTO干扰抑制方法分析第108-109页
    6.2 电容分压器输出VFTO传导干扰的抑制措施第109-114页
        6.2.1 多层同轴电容并联结构的设计第109-112页
        6.2.2 四层同轴并联结构抑制VFTO传导干扰效果的仿真验证第112-113页
        6.2.3 四层同轴电容并联结构电容分压器计量误差分析第113-114页
    6.3 采集箱内VFTO辐射干扰抑制方法的研究第114-119页
        6.3.1 接线端子盘直径对VFTO辐射电磁场的影响第115-117页
        6.3.2 采集箱连接圆筒长度对辐射电磁场的影响第117-119页
    6.4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20-123页
    7.1 结论第120-122页
    7.2 展望第122-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31-133页
致谢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特高压直流输电对系统安全稳定的影响及对策
下一篇:节水灌溉稻田水氮迁移转化机理及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