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框架安排 | 第16-18页 |
2 国际结算及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 | 第18-22页 |
2.1 国际结算方式的主要类别 | 第18-20页 |
2.1.1 汇款(REMITTANCE) | 第18-19页 |
2.1.2 托收(COLLECTION) | 第19页 |
2.1.3 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 | 第19-20页 |
2.2 信用风险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 第20-21页 |
2.3 信用风险管理及目标 | 第21-22页 |
3 出口企业国际结算业务的信用风险表现形式及成因 | 第22-32页 |
3.1 出口企业国际结算业务的信用风险表现形式 | 第22-24页 |
3.1.1 汇款的信用风险表现形式 | 第22-23页 |
3.1.2 托收的信用风险表现形式 | 第23页 |
3.1.3 信用证的信用风险表现形式 | 第23-24页 |
3.2 企业国际结算业务信用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 第24-27页 |
3.2.1 出口企业的债权保障机制不健全 | 第24-25页 |
3.2.2 缺少对买家的资信调查与评估 | 第25-27页 |
3.2.3 缺少对买家风险的动态跟踪及转移机制 | 第27页 |
3.3 出口企业结算业务信用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 | 第27-32页 |
3.3.1 买方所在国家地区的政治风险 | 第27-29页 |
3.3.2 买方所在国家地区的市场风险 | 第29-30页 |
3.3.3 买方的商业风险 | 第30-32页 |
4 出口企业国际结算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 第32-47页 |
4.1 出口企业国际结算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第32-34页 |
4.2 搭建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平台 | 第34-39页 |
4.2.1 加强企业内部风险文化建设 | 第34-37页 |
4.2.2 建立企业内部风险组织架构 | 第37-38页 |
4.2.3 建立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制度 | 第38-39页 |
4.3 引入外部风险管理工具,搭建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 | 第39-47页 |
4.3.1 国际结算业务信用风险的评估与预测 | 第40-42页 |
4.3.2 国际结算业务信用风险的动态监控 | 第42-43页 |
4.3.3 国际结算业务信用风险的转移 | 第43-44页 |
4.3.4 国际结算业务的全流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 第44-47页 |
5 案例分析 | 第47-53页 |
5.1 H企业案例背景介绍 | 第47页 |
5.2 H企业风险管理流程 | 第47-50页 |
5.2.1 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前的风险管理流程 | 第47-48页 |
5.2.2 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的风险管理流程 | 第48-50页 |
5.3 企业的风险管理收益 | 第50-5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3页 |
6.2 创新与不足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件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