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3.2 实际意义 | 第11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6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3-15页 |
1.6.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1.6.2 难点和不足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相关概念和现有理论 | 第15-23页 |
2.1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2.1.1 粮食补贴 | 第15页 |
2.1.2 粮食直接补贴 | 第15页 |
2.1.3 "委托事权"型粮食直接补贴 | 第15-16页 |
2.1.4 "财政分权"型粮食直接补贴 | 第16页 |
2.2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理论依据 | 第16-18页 |
2.2.1 粮食产业基础地位理论 | 第16-17页 |
2.2.2 弱质产业扶持理论 | 第17页 |
2.2.3 公共产品补贴理论 | 第17页 |
2.2.4 城乡反差协调理论 | 第17-18页 |
2.2.5 粮食产业多功能性理论 | 第18页 |
2.3 关于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2.3.1 国外研究 | 第18-19页 |
2.3.2 国内研究 | 第19-22页 |
2.3.3 现有研究评述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粮食主产区"委托事权"型直接补贴政策的沿革和现状分析 | 第23-34页 |
3.1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历史沿革 | 第23-25页 |
3.1.1 对消费者补贴的阶段:1953—1990 | 第23-24页 |
3.1.2 对粮食流通部门补贴为主的间接补贴阶段:1993—2003 | 第24-25页 |
3.1.3 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阶段:2004年至今 | 第25页 |
3.2 现阶段我国粮食直接补贴体系 | 第25-30页 |
3.2.1 综合性收入补贴政策 | 第26-28页 |
3.2.2 专项生产性补贴政策 | 第28-29页 |
3.2.3 最低收购价 | 第29-30页 |
3.3 粮食主产区"委托事权"型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 | 第30-34页 |
3.3.1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在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的实施差异 | 第30-32页 |
3.3.2 主产区"委托事权"型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模型及指标介绍 | 第34-39页 |
4.1 合成控制法简介 | 第34-37页 |
4.1.1 模型设计 | 第34-36页 |
4.1.2 合成控制法的优点和不足分析 | 第36-37页 |
4.2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 第37-39页 |
4.2.1 指标选取 | 第37-38页 |
4.2.2 数据来源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江苏省"委托事权"型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 | 第39-44页 |
5.1 "委托事权"型直接补贴政策对江苏省人均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 | 第39-41页 |
5.2 "委托事权"型直接补贴政策对江苏省人均经营土地面积的影响分析 | 第41-44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44-4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4-45页 |
6.2 完善我国粮食直接补贴的政策建议 | 第45-48页 |
6.2.1 明确当前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核心目标 | 第45页 |
6.2.2 进一步完善明确支出责任和事权责任相适应的直接补贴体系 | 第45-47页 |
6.2.3 制定关于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法律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