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传染病论文--病毒性肝炎论文

“温肾方”对超高ALT水平(20ULN≤ALT≤30ULN)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1页
中英文缩略词表第11-12页
研究背景第12-14页
一、文献研究第14-26页
 1、历代中医文献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知第14-21页
   ·病名第14页
   ·病因病机第14-17页
   ·辨证论治第17-18页
     ·辩证分型第17页
     ·治则治法第17-18页
   ·药物治疗第18-21页
     ·单味药剂第18-19页
     ·中药复方制剂第19-20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第20-21页
     ·其他治疗方法第21页
 2. 现代医学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第21-26页
   ·诊断标准第21页
   ·发病机制第21-22页
   ·治疗第22-26页
     ·抗病毒第22-24页
       ·干扰素第22-23页
       ·核苷(酸)类似物第23-24页
     ·调节免疫治疗第24页
     ·抗炎、抗氧化治疗第24页
     ·抗纤维化治疗第24-25页
     ·辅助治疗第25-26页
二、实验研究第26-44页
 资料与方法第26-34页
  1、技术路线图第26-27页
  2、临床资料第27-29页
   ·研究对象第27页
   ·样本含量估算第27页
   ·诊断标准第27页
   ·纳入标准第27页
   ·排除标准第27-28页
   ·剔除标准第28页
   ·中止标准第28页
   ·随机分组方法第28页
   ·统计方法第28-29页
  3、干预措施第29-30页
   ·用药第29页
   ·给药方案第29页
   ·疗程第29页
   ·合并用药第29-30页
  4. 观察指标第30-31页
   ·安全性指标第30页
   ·效应性指标第30-31页
     ·中医证候积分第30-31页
     ·生活质量评价第31页
     ·理化指标第31页
     ·主要仪器及试剂盒第31页
  5. 疗效评价标准第31-33页
   ·总体疗效评价第31-32页
   ·中医证侯疗效评价第32页
   ·抗病毒治疗应答评价第32页
   ·病毒学应答第32页
   ·血清学应答第32页
   ·生物化学应答第32-33页
  6. 安全性评价标准第33页
   ·伦理道德第33页
   ·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第33页
  7. 可行性分析第33-34页
 结果第34-44页
  1. 病例入组情况第34页
  2.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水平比较第34-36页
   ·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第34-35页
   ·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情况比较第35页
   ·治疗前两组HBV-DNA情况比较第35页
   ·治疗前两组FS值情况第35-36页
  3 治疗后的情况比较第36-44页
   ·总体疗效第36页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第36-37页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第36-37页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第37页
   ·治疗前后SF-36值比较第37-38页
   ·两组住院时间(天)比较第38-39页
   ·两组生物化学应答比较第39-40页
   ·HBV-DNA阴转率比较第40-41页
   ·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第41页
   ·治疗后CK情况比较第41-42页
   ·治疗后Fibroscan弹性值FS值比较第42-44页
讨论第44-53页
 1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第44-48页
   ·随机对照临床设计第44页
   ·药物的选择第44-45页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第44-45页
     ·保肝药物的选择第45页
   ·观察指标的选择第45-48页
     ·观察中医证候的意义第45页
     ·观察SF-36的意义第45-46页
     ·观察ALT的意义第46页
     ·观察HBV-DNA的意义第46页
     ·观察血清学转换率的意义第46-47页
     ·观察FS值的意义第47页
     ·观察CK的意义第47-48页
 2.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第48-50页
   ·对临床总体疗效的影响第48页
   ·对中医症候积分及SF-36值的影响第48页
   ·对生物化学应答的影响第48-49页
   ·对病毒学应答的影响第49页
   ·对HBeAg血清学应答的影响第49页
   ·对CK值的影响第49页
   ·对FS值的影响第49页
   ·安全性评价第49-50页
   ·小结第50页
 3. 组方分析与现代药理学研究第50-53页
   ·组方原理第50-51页
   ·药味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第51-53页
结语第53-54页
问题和展望第54-55页
致谢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7页
综述第67-72页
 参考文献第70-72页
附件1 SF-36量表第72-76页
附件2 CRF表第76-81页
附件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上PD-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相关临床指标的研究
下一篇:通过shRNA介导的KIR2DL3基因沉默研究NK细胞体外抑制HCV复制活性与KIR2DL3基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