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县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路径选择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导论 | 第9-19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研究的创新 | 第18-19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19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集聚—扩散”理论 | 第19-20页 |
·“集聚—扩散”理论的基本解释 | 第19-20页 |
·“集聚—扩散”理论的政策含义 | 第20页 |
·“推力—拉力”理论 | 第20-21页 |
·“推力—拉力”理论的基本解释 | 第20页 |
·“推力—拉力”理论的政策含义 | 第20-21页 |
·“核心—外围”理论 | 第21-22页 |
·“核心—外围”理论的基本解释 | 第21页 |
·“核心—外围”理论的政策含义 | 第21-22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22页 |
·增长极理论的基本解释 | 第22页 |
·增长极理论的政策含义 | 第22页 |
·小城镇理论 | 第22-23页 |
·小城镇理论的基本解释 | 第22-23页 |
·小城镇理论的政策含义 | 第23页 |
3 凉山州县域城镇化的现状分析 | 第23-34页 |
·凉山州县域城镇化发展概况 | 第23-28页 |
·凉山州县域城镇化率比较分析 | 第23-26页 |
·凉山州县域城镇数量以及等级结构 | 第26-27页 |
·凉山州县域城镇化空间布局 | 第27-28页 |
·凉山州县域城镇化建设的传统模式 | 第28-30页 |
·行政中心与行政区划调整带动模式 | 第28-29页 |
·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模式 | 第29页 |
·扶贫开发模式 | 第29-30页 |
·灾后重建模式 | 第30页 |
·凉山州县域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 第30-31页 |
·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 第30页 |
·城镇体系逐步完善 | 第30-31页 |
·城镇特色产业初步形成 | 第31页 |
·城镇集聚效应突显,城市辐射能力增强 | 第31页 |
·凉山州县域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 第31-34页 |
·交通基础设施相当落后 | 第31-32页 |
·产业支撑能力严重不足 | 第32页 |
·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 第32-33页 |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 第33页 |
·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建设资金缺乏 | 第33-34页 |
4 基于凉山四县的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 第34-54页 |
·凉山四县城镇化动力机制组成部分 | 第34-35页 |
·凉山四县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分析 | 第35-40页 |
·农业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 | 第36-37页 |
·农业机械化水平催生城镇化 | 第37-38页 |
·主要农产品产量支撑城镇化 | 第38页 |
·凉山四县城镇化的初始动力评估 | 第38-40页 |
·凉山四县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分析 | 第40-45页 |
·第二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拉动城镇化 | 第41-42页 |
·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的相互影响 | 第42页 |
·工业化发展阶段与城镇化发展阶段呈正相关 | 第42-43页 |
·第二产业产值及产业结构拉动城镇化 | 第43-44页 |
·凉山四县城镇化的根本动力评估 | 第44-45页 |
·凉山四县城镇化的持续动力分析 | 第45-48页 |
·第三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 | 第46-47页 |
·凉山四县城镇化的持续动力评估 | 第47-48页 |
·凉山四县城镇化的外在动力分析 | 第48-50页 |
·凉山四县城镇化的综合动力比较 | 第50-54页 |
5 凉山州县域城镇化路径选择 | 第54-56页 |
·以现代农牧业牵引的“分散式”城镇化道路 | 第54-55页 |
·以工业和资源驱动的“集中式”城镇化道路 | 第55页 |
·以第三产业为导向的旅游景区城镇化道路 | 第55-56页 |
·以政府政策为引导的民族文化发展城镇化道路 | 第56页 |
6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7 凉山州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