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1页 |
1 水体富营养化 | 第13-14页 |
·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 | 第13页 |
·富营养化的危害 | 第13-14页 |
2 2010年至2013年我国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状况 | 第14-15页 |
3 控制富营养化的措施 | 第15-16页 |
4 污水除磷技术概述 | 第16-26页 |
·化学除磷方法 | 第16页 |
·生物除磷方法 | 第16-23页 |
·影响聚磷菌生物除磷的条件 | 第23-26页 |
5 高效聚磷菌及其获取方法 | 第26-29页 |
·高效聚磷菌的获取方法 | 第26-28页 |
·现有的一些聚磷菌 | 第28-29页 |
6 研究的目的和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研究目的 | 第29-30页 |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二章 高效聚磷菌株的筛选 | 第31-37页 |
1 材料 | 第31-33页 |
·菌株的来源 | 第31页 |
·培养基 | 第31-32页 |
·铝酸铵分光光度法所需溶液 | 第32页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2页 |
·主要实验设备 | 第32-33页 |
2 方法 | 第33-34页 |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 第33页 |
·phoU基因突变菌株筛选法初筛聚磷菌 | 第33页 |
·合成污水中磷含量的测定与好氧培养筛选高效聚磷菌 | 第33-34页 |
3 结果 | 第34-36页 |
·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34-35页 |
·phoU基因突变菌株筛选法初筛聚磷菌 | 第35页 |
·标准曲线 | 第35页 |
·好氧培养筛选高效聚磷菌 | 第35-36页 |
4 讨论 | 第36-37页 |
第三章 高效聚磷菌AJ-3、MK-6菌株的鉴定 | 第37-46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37-38页 |
·菌种来源 | 第37页 |
·培养基 | 第37-38页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8页 |
·主要实验设备 | 第38页 |
2 方法 | 第38-39页 |
·AJ-3、MK-6菌株的初步鉴定 | 第38页 |
·AJ-3、MK-6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8-39页 |
3 结果 | 第39-45页 |
·AJ-3、MK-6菌株的初步鉴定 | 第39-41页 |
·AJ-3、MK-6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1-45页 |
4 讨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约翰逊不动杆菌AJ-3、解角质素微杆菌MK-6除磷条件的研究 | 第46-66页 |
1 材料 | 第46-47页 |
·菌种 | 第46页 |
·培养基 | 第46页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6-47页 |
·主要实验设备 | 第47页 |
2 方法 | 第47-50页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7页 |
·菌株生长和除磷的适宜条件的研究 | 第47-49页 |
·合成污水除磷的污水成分优化实验 | 第49-50页 |
·最优除磷条件 | 第50页 |
3 结果 | 第50-63页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0-52页 |
·初始pH对菌株生长、除磷的影响 | 第52-53页 |
·装液量对菌株生长、除磷的影响 | 第53-54页 |
·培养温度对菌株生长、除磷的影响 | 第54-55页 |
·培养转速对菌株生长、除磷的影响 | 第55-56页 |
·接种量对菌株生长、除磷的影响 | 第56-57页 |
·醋酸钠浓度对菌株生长、除磷的影响 | 第57-58页 |
·铜离子浓度对菌株生长、除磷的影响 | 第58-60页 |
·铅离子浓度对菌株生长、除磷的影响 | 第60-61页 |
·钾离子浓度对菌株生长、除磷的影响 | 第61-62页 |
·最优除磷条件 | 第62-63页 |
4 讨论 | 第63-66页 |
·约翰逊不动杆菌AJ-3除磷条件优化实验讨论 | 第63-64页 |
·解角质素微杆菌MK-6除磷条件优化实验讨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