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 绪论 | 第9-15页 |
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背景 | 第9-10页 |
·意义 | 第1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文献分析法 | 第10页 |
·对比分析法 | 第10-11页 |
·系统研究法 | 第11页 |
3 研究框架 | 第11页 |
4 社会风险防控研究述评 | 第11-15页 |
·国外社会风险防控研究述评 | 第12-13页 |
·国内社会风险防控研究述评 | 第13-15页 |
二 相关概念的廓清与界定 | 第15-21页 |
1 风险社会与社会风险 | 第15-16页 |
2“防控”而非“治理” | 第16-17页 |
3“国家主义”简述 | 第17-18页 |
·国家主义派的“国家主义” | 第17-18页 |
·本文中的“国家主义” | 第18页 |
4 去“国家主义”解读 | 第18-21页 |
·去“国家主义”概念 | 第18-19页 |
·去“国家主义”特征 | 第19-21页 |
三 “国家主义”在社会风险防控的表现和原因 | 第21-25页 |
1“国家主义”在中国社会治理方面的表现 | 第21-22页 |
·重视国家治理,轻视社会自治 | 第21页 |
·偏好利用强制性权力 | 第21-22页 |
·公共利益至上 | 第22页 |
2 社会风险防控中“国家主义”的表现 | 第22-23页 |
·国家作为唯一的社会风险防控主体 | 第22-23页 |
·行政手段作为单一的社会风险防控手段 | 第23页 |
·注重特定社会风险 | 第23页 |
3 我国社会风险防控中“国家主义”的成因 | 第23-25页 |
·历史传统原因 | 第23-24页 |
·民间社会主体发展欠缺 | 第24页 |
·社会风险自身原因 | 第24-25页 |
四 “国家主义”下社会风险防控路径的局限性 | 第25-33页 |
1 实践层面的局限性 | 第25-28页 |
·社会风险防控意识局限性 | 第26页 |
·社会风险防控手段具有局限性 | 第26-27页 |
·社会风险防控主体局限性 | 第27页 |
·社会风险能力局限性 | 第27-28页 |
·国家行政体制固有的局限性 | 第28页 |
2.“国家主义”社会风险防控路径中理论层面的局限性 | 第28-31页 |
·国家(政府)全能主义论:忽视政府的有限性 | 第29-30页 |
·阶级论-专政论:忽视社会结构的变化性 | 第30-31页 |
·社会控制论;忽视社会的自治性 | 第31页 |
3. 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产生局限性的原因 | 第31-33页 |
·认识论角度 | 第31-32页 |
·社会风险特征角度 | 第32-33页 |
五 去“国家主义”:社会风险防控路径的相关理论 | 第33-43页 |
1 去“国家主义”社会风险防控的理论提出基础 | 第33-36页 |
·全能政府概述 | 第33-34页 |
·有限政府概述 | 第34-36页 |
2 去“国家主义”社会风险防控的社会基础 | 第36-39页 |
·哲学上的普遍联系性 | 第36-37页 |
·社会的普遍联系性 | 第37-38页 |
·社会风险的普遍性和关联性 | 第38-39页 |
3 去“国家主义”社会风险防控的理论建构基础 | 第39-43页 |
·公共治理理论 | 第39-40页 |
·社会整合理论 | 第40-41页 |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理论 | 第41-43页 |
六 去“国家主义”:社会风险防控路径探索 | 第43-49页 |
1 培养社会风险防控意识 | 第44页 |
2 加强社会风险信息交流 | 第44-45页 |
3 建立合作式风险防控机制 | 第45-46页 |
4 完善社会风险防控的法律法规 | 第46页 |
5 建立网络组织式的风险防控框架 | 第46-47页 |
6 促进社会风险防控主体的发展 | 第47-48页 |
7 建立长效动态的社会风险防控机制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页 |